眼下“互聯網+保險”已是各家公司的重點戰略,一些嵌入場景的互聯網保險產品讓人直呼腦洞大開。只不過,目前種種創新正游離于現行監管制度之外,產品形態也容易劍走偏鋒。盡管忽悠得了保險小白一時,但始終沒法脫離市場運行的鐵律,保險公司設計“奇葩險”還是應當悠著點。
“敢扶大爺大媽 ,敢拍馬云涂鴉,敢點青島大蝦”——這已成為當代土豪的最新標志。單拿“扶老人”來說,扶了之后不少人會擔心被訛。因此,有保險公司推出了一款“扶老人險”,產品來自華安財險,可通過支付寶App購買,用戶花3元就能享受一年期扶老人保障,最高可獲賠兩萬元的法律訴訟費。買了這份保險,要是被老人訛詐并對簿公堂,扶人者的訴訟費由保險公司來掏。結合去年年底面世的“摔倒險”來看,在“扶老人”這件事上,國內保險界已研究出了一個看似完整的閉環:大爺摔了有人賠,扶大爺也有人賠。
“磚家”也許會說,“扶老人險”扛起了社會公德的大旗,它可以讓越來越多的公民勇于扶老人。但我想說,“扶老人”原本就屬于道德范疇的事情,被老人訛詐應該是小概率事件,保險公司卻硬要將“扶不扶”向法律和經濟方面擴展,顯得有點節外生枝。即便有些好人因為這份保險而更有勇氣去扶人,但有沒有想過這份產品到底“有什么卵用”?
“扶老人險”真的能免除后顧之憂嗎?往簡單里說,扶人者在爭端中可能面對名聲和金錢的雙重損失,而保險公司卻刻意越過賠償金這道坎,只支付最高兩萬元的訴訟費。要知道,一旦訴訟失敗,可能涉及到巨額賠償,但這并不關保險公司什么事兒。想當年“彭宇扶老人案”的訴訟賠償高達10萬元。
實際上,與傳統保險產品的風險保障特質相比,“扶老人險”的“五官”顯得有點殘缺。消費者不要以為帶一個“險”字,就是保險。如果非得說有,“扶老人險”只能算是個人責任險的異變品種,嚴格意義上來說它類似于一種金融服務。在具體的行業領域,“扶老人險”歸根結底是法律服務的衍生品,是從保險的角度切入幾塊錢搞定專業律師的一種新玩法。別看只要幾塊錢,實際上它并不便宜,與市面上“1元保5萬訴訟費”的產品相比,“扶老人險”就相形見絀了。
此外,“扶老人險”的條款也有些異類,主險條款是“個人責任保險條款”,保障還算過得去,含過失引發的賠償責任和訴訟費用。而為了適應“扶老人險”本身的需要,保險公司增加了附加條款并縮減可保險責任,僅賠償訴訟費用。那么問題來了,現行費率是否相較單純主險條款有所下調?如果沒有,“3元保兩萬”的費率對消費者就不公平了。盡管產品增加了“全年的法律咨詢服務”,可現在很多律師咨詢都是免費的啊!
值得注意的是,條款中未將“律師咨詢服務”納入,而商家在推廣時卻將其作為保障內容來宣傳。按照保監會的規定,不按要求使用經批準或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保險公司是需要受罰的,“扶老人險”的合規性也得打個問號了。可以說,與那些曇花一現的“跌停險”、“賞月險”、“失戀險”等奇葩產品一樣,“扶老人險”玩的也只是保險概念了。
眼下“互聯網+保險”已是各家公司的重點戰略,一些嵌入場景的互聯網保險產品讓人直呼腦洞大開。只不過,目前種種創新正游離于現行監管制度之外,產品形態也容易劍走偏鋒。盡管忽悠得了保險小白一時,但始終沒法脫離市場運行的鐵律,保險公司設計“奇葩險”還是應當悠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