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選個能伸腿的座位還要加錢?”最近關于國航、海航等航空公司首次在國內航班上實行“付費選座”的消息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這項收費被戲稱為“伸腿費”。那航空公司收“伸腿費”有道理嗎?
“想選個能伸腿的座位還要加錢?”最近關于國航、海航等航空公司首次在國內航班上實行“付費選座”的消息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這項收費被戲稱為“伸腿費”。那航空公司收“伸腿費”有道理嗎?
國內航班征收“伸腿費”再度踢爆輿論
據了解,目前包括國航、南航、東航、海航、廈航等眾多國內航空公司出發至國外遠程航線都實行付費選座。
舉例來說,像南航廣州始發的國際長航線單程航班,目的地有洛杉磯、紐約、溫哥華、倫敦、巴黎、迪拜等12 個城市。付費座位的機型均為寬體客機。選座區域包括經濟艙前艙第一排、后艙第一排和部分安全通道座位。目前的收費標準是非會員乘客選座需交600 元人民幣,普通會員乘客需付500 元,南航銀卡乘客為400元,金卡會員僅需300 元。
今年9 月,國航、海航等公司率先開始在短距離的國內航線上推廣“伸腿費”,而東航也表示今后不排除在國內航線推行的可能。
以國航為例,北京始發的國內航線“伸腿費”收費標準為100 元,選座區域包括經濟艙第一排和緊急出口等大空間座位。
國內航空公司征收“伸腿費”并不是第一次,但過去都只是在相對高端,乘客總量相對較少的國際航班上。而此次則在飛行時間大多只有1~3 小時之間的國內航班上收取,因而再度引起了輿論的爭議。
一項為此展開的網絡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不支持國內航班付費選座,近四成的受訪者認為國內航班付費選座是“變相漲價”,另有兩成左右的受訪者認為付費選座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權,不過也有受訪者認為這是“個性化服務的延伸”。
那么航空公司開征“伸腿費”到底合不合理呢?
“伸腿費”并非中國獨創
如果你要說這是中國航空公司“想錢想瘋了”而想出的獨門賺錢秘籍,那你就錯了。
在過去很長過一段時間內,“伸腿費”只出現在低成本航空公司,比如美國西南航空、馬來西亞亞洲航空、新加坡老虎航空等,原因是這些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經營理念就是通過把所有附加服務全部剔除以使得票價降到最低。如果乘客想要額外獲得增值服務,就需要額外付費。比如飛機上的餐食、毛毯等都需要額外收費。而為了盡可能降低運營成本,廉價航空的座位空間也比較狹窄,為了顧及部分乘客想要更舒適的乘坐空間,于是便對少數空間較大的座位征收“伸腿費”。
國內第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也很早就開始征收“伸腿費”。其收費標準也特別細致:國際航線上,如果網上選座,經濟艙第一排130 元、第二排80 元,經濟艙前部50 元,緊急出口70 元,經濟艙后部20 元。如果通過柜臺選座,則價格更貴一些。由于春秋航空的票價明顯低于傳統航空公司,所以乘客對于這類附加收費也沒有太多異議。
但由于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航空業普遍陷入低迷狀態,為了增加收入,國際上的許多傳統航空公司也開始實行“裸機票+差異化服務”的定價規則,開征“伸腿費”的航空公司便越來越多。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市場上有漢莎、法航、英航、美聯航等十余家海外航空公司推出了付費選座產品。比如英航長途國際航班的安全出口座位,每人費用為75 美元;漢莎安全出口座位提前預訂約510 元人民幣;美聯航預訂第一排和安全出口座位,費用約113至159美元不等。
從2014 年開始,國內傳統航空公司也開始有樣學樣,先是在遠距離的國際航班上開征“伸腿費”,最近才拓展到近距離的國內航班上。
支持者:收“伸腿費”是國際慣例
正是由于“伸腿費”并非國內航空公司獨創,而是國際慣例,因而也有不少人支持這一做法。
國航還表示,“伸腿費”強制收費,屬于可選服務,并沒有限制消費者選擇權。如果旅客不愿意為提前預選座位支付任何費用,國航也會通過傳統方式,支持旅客獲取特定座位,包括在飛機的部分區域為旅客預留可以免費提前預訂的座位;旅客還可以通過在起飛當天辦理登機牌時,根據到達機場的先后順序和當時的剩余座位情況,向值機員提出需求。
更何況,消費者在選擇航班的時候,會綜合考慮自己的行程安排、各航空公司的機票價格、服務水平、機型、地面交通等多種因素,并不會因為A 航空公司開征“伸腿費”,而B 航空公司沒有開征“伸腿費”這一個理由就選擇B 航空公司。所以“伸腿費”對消費者做出消費決策時的實際影響很有限。
還有一個支持航空公司開征“伸腿費”的理由是,同一個航班上,總有一些座位是熱門的,也是乘客們更愿意選擇的。在沒有開征“伸腿費”的情況下,這些熱門座位名義上是按照先到先得的方式分配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出現搶手座位被航空公司內部人員的“關系戶”拿走,以至于其他乘客始終沒有機會選到這些熱門座位。所以與其給這種權力尋租提供機會,還不如明碼標價,用價格杠桿區分不同消費者想要獲得更搶手座位的意愿度,讓那些特別希望提前鎖定較舒適座位的乘客支付相應對價。而對乘坐舒適度需求沒有那么強烈的乘客,則可以選擇不支付“伸腿費”。
反對理由更加充分
相比而言,反對開征“伸腿費”的理由似乎更充分一些。
首先,“伸腿費”雖然是國際慣例,但既然是額外收費就應該給予額外的服務。比如亞航額外收費的座位是特別開辟為低噪聲、少干擾的“安靜區”,專門為12 周歲以上需要休息的旅客提供。一分錢一分貨,乘客花了更多的錢,就該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但國內航空公司在收取“伸腿費”的時候,并沒有對機艙設置和座位環境進行特殊的改動。換句話說,航空公司開征“伸腿費”的背后并沒有支付額外的成本,也沒有提供額外的服務,只不過是把以往就應該免費供應的服務貼上了價標,難免就會給人坐地起價、無中生有的感覺。
其次,如果航空公司對部分原本乘坐感受就比較舒適的座位開征“伸腿費”,那是不是也應該對那些乘坐感受不太舒適的座位進行降價或者提供額外的服務補償呢?因為從邏輯上說,既然好座位可以漲價,那差座位自然也可以降價?既然選經濟艙前排的座位要加價,那如果乘客愿意選經濟艙最后一排的座位,是不是可以給折扣價呢?
第三,最初開征“伸腿費”的主要是那些遠距離的國際航班,因為通過市場調研,航空公司發現在10 余個小時的飛行過程中,座椅的舒適度和空間對乘客的乘坐感受有非常大的影響,部分乘客對空間較大的特殊座位有實實在在的需求,并且愿意為此支付費用。然而國內航空往往只有1~3 個小時,實際上乘客對空間較大的特殊座位的需求并不那么強烈。如果說國際航班開征“伸腿費”勉強還能說得通,那么國內航班也照葫蘆畫瓢開征“伸腿費”,就很難讓人信服了。
第四,與國際航線不同,目前國內航線并非處于充分競爭的市場。
在國際航線上,除了國內各大航空公司,還有許多服務優質、市場化程度更高的國際航空公司會和你同臺競爭,消費者有較多的選擇余地。而國內航線上,除了京滬、京廣等少數熱門航線會出現多家航空公司激烈競爭的局面,許多二三線城市起降的航線,往往只有一家航空公司壟斷經營。消費者就算對你的服務和收費感到不滿,也很難用腳投票。
尤其隨著國人出行需求日益增長,航空服務日趨大眾化,飛機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的一種,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普通消費者所接受。盡管航空公司作為企業,也要追逐利潤,但民航服務仍然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所以在開征“伸腿費”的問題上,航空公司就更應該充分考慮消費者意見和市場接受程度,而不能閉門造車,想收就收。
第五,“國際慣例”不能簡單套用在國內航空公司上,因為中國絕大部分航空公司是國有企業。
與春秋航空這樣的民營航空不同,國航、南航、東航等航空公司均屬于國企。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教授指出,從國企屬性來說,無論是商業類國企還是公益類國企,都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因此不應該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應該追求利潤合理化。尤其是在航空、電信等相對壟斷的領域內,國企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其壟斷地位應該相匹配,責任和實力應該成正比。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也認為,國企提供的公共服務,尤其是航空、電信、電力等壟斷性較強的公共服務,收費標準不應該輕易浮動,也不應該貿然增加額外的收費項目。國企不能為了實現保值增值而把增加收入作為唯一目標,否則容易傷害國企的“信用資本”。
李錦表示,對于航班付費選座這樣的收費項目是否推行,應該首先經過一定的聽證、審批的流程,并符合發改委、工商物價等部門的相關規定,依法合規地進行和推廣。
最后,對于傳統航空公司而言,開征“伸腿費”如果操作不慎,有可能會自毀品牌。
如果收取“伸腿費”的只是經濟艙中極少數的座位,比如第一排座位以及緊急出口側的座位,那對于絕大多數乘客來說,依然有較多的選擇權。但如果航空公司為了盡可能多地收費,而對經濟艙中的大部分座位都額外收取選座費,就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雖然名義上選座費是可選服務,但實際上就是變相漲價。比如國航現在在多條國際航班上就把經濟艙靠前的20 排座位都視為“心儀座位”而額外征收選座費。那今后有沒有可能靠前的40 排座位都強行設定為“心儀座位”呢?那這和漲價又有什么區別呢?
更糟糕的情況是,航空公司可能會為了制造需求,而故意增加經濟艙的座位,讓大部分經濟艙座位空間變得更小,乘坐感受更糟糕,從而倒逼更多的乘客不得不為“伸腿費”買單。當大多數乘客都覺得座位擁擠憋屈,而無奈額外掏錢支付“伸腿費”,才能坐上相對舒適、寬敞的座位,那就說明航運服務質量本身不過關,有違航運合同法定義務,是對乘客的違約。如此一來,乘客滿意度必然大幅下降,航空公司的口碑和聲譽也會直線下降,到最后,航空公司很有可能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