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民間借貸甚囂塵上。作為P2P金融重要部分“社交金融”平臺,在近段時間大打入口爭奪戰,病毒式的推廣和以安全為目的的用戶信息搜集方式,使得這些平臺在推廣過程中飽受“傳銷”、“信息泄露風險”爭議,至今,擴張未停,爭議未消。
如今,民間借貸甚囂塵上。作為P2P金融重要部分“社交金融”平臺,在近段時間大打入口爭奪戰,病毒式的推廣和以安全為目的的用戶信息搜集方式,使得這些平臺在推廣過程中飽受“傳銷”、“信息泄露風險”爭議,至今,擴張未停,爭議未消。
缺乏權威信用認證體系的社交金融平臺,提出了一系列資金安全保障措施,其中不乏“全方位追債系統”這樣的產品,更以“讓借貸逾期未還者在朋友圈信用破產”為“大招”,引來諸多爭議。
P2P網貸行業門戶網站保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P2P網貸行業累積平臺數量達到3448家,其中累積問題平臺數量達1031家,幾乎占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社交金融平臺的風險更添幾許。
業內人士認為,社交金融平臺仍然是民間信貸互聯網化,目前業內對風險有嚴控的共識,但仍缺乏有效措施消除風險;而律師則認為社交金融或存在證據鏈上的瑕疵,用戶使用需謹慎。
河南青年江峰(化名)在一個商場門口看到了“借貸寶”的推廣,由于有禮物相送,他湊了上去,經工作人員簡單介紹,江峰大概知道這是一款和金融有關的手機應用,只要注冊,便可以獲得一件小禮品,拉上朋友,還有20元現金返現,但他最終放棄了這個小小的誘惑,“我掃了二維碼,也要注冊,但是要我銀行卡卡號和密碼,想想有點擔心,就沒注冊。”
推廣陷“傳銷”疑云
和江峰的謹慎不同,更多的用戶則選擇了注冊,并成功獲得了20元的返現,并證實了20元可以提現到銀行卡里。
這種拉人即獎現金的方式,在極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用戶,記者獲得某市一天之內的注冊明細,一天新注冊用戶數量將近2000人。
在前端,利用用戶“拉人即獎現金”的方式推廣,采取分級方式:邀請10名新用戶,每人再邀請10人,可以獲得超過1000元的獎勵;而如果邀請500位新用戶,每人再邀請200人,則可以獲得超過100萬元的獎勵。
而在記者獲得一份公司內部培訓文件上,有這樣的表述:通過這種激勵機制,有助于戰略合作商不斷向下發展新用戶,獲取最大收益。
8月8日,該公司回應這種行為“是正規且常見的營銷活動,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都會選擇的營銷模式”
事實上,“拉好友獲獎勵”的推廣方式普遍存在,有平臺推出活動,只要成功邀請一位用戶,就可以獲得抽獎機會,中獎率100%;更有平臺聲稱如果邀請用戶入伙,可以獲得相應代金券,甚至可以折現。
一名互聯網金融平臺人士告訴記者,根本上,這種方式“屬于搶入口,培養用戶習慣,但如果要持久,還要靠此后的產品和服務。”
而在湖南聯合創業律師事務所律師、湖南大學經濟法學博士周晨曦看來,“客戶的黏性和數量對于互聯網公司的生存是很有影響的,但拉人頭的行為確確實實又搭上了傳銷的邊,如此常態下去,還可能涉及非法經營、不正當競爭的問題。”
“社交式催款”行不行
在另一個社交金融平臺“友信寶”中,同樣支持好友之間的信貸業務,自稱“呵護友情神器”,甚至將用戶關系分朋友、親戚、同學、同事四類,根據不同類別,提供不同催款信息版本,以朋友為例,其中一則催款版本為:“之前跟我借過錢還記得嗎?知道你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希望還錢的時候你也能當我是朋友!”
在另一個平臺借貸寶中,更推出“立體追債系統”功能,如向熟人借款逾期未還,第一天起總部呼叫中心會進行多輪電話催收;如果逾期超過30天,違約記錄將會被上傳到應用平臺,好友均可查詢到。某種程度上,此舉意在讓違約者在朋友圈信用破產。
此外,公司還有“遍布全國各地的合作催收團隊”,可以進行歷時180天的電話及“地面催收”。這名員工解釋,由于用戶個人身份信息、地址信息等注冊在案,因此地面催收很容易找到這個人。
廣東正大聯合律師事務所許瀚律師分析認為,立體追債方式無疑十分嚴厲,但平臺將違約信息推送其全體好友的做法,在法律上,涉嫌侵犯借款人的隱私。
在私募基金操作員李先生看來,這種追債承諾,是在舍本逐末,“這些平臺之間缺乏一個統一的信用評價體系,都是各提各的做法,而且更多是在承諾一旦出現違約,如何做,面對系統性信用評價體系缺失,這種辦法只是心理安慰。”
目前社交金融平臺多數仍然處在推廣階段,違約事例并不多見,近段時間出現了一個特別事例。
10月12日,浙江臨安一名用戶通過某互聯網金融平臺借出一筆錢,借出后發現借款人逾期未還,遂將借款人個人照片、姓名等個人信息發布到網上,進行“公開追債”。在公開信息中可見,該用戶借出1300元款項,利率高達36%。
該用戶表示,他親自與借貸人取得聯系,但是多次溝通,對方以種種理由拖延。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彭小姐認為,銀行信用卡的發放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但即便如此,銀行仍然要承擔信用卡逾期帶來的風險,事實上也是如此,但是在完備的準入和額度限制保證下,這個風險對機構來說不算大,但對于個人來說,這個風險就太高了,“用戶那么多,借款目的復雜多樣,其中風險因素有很多,疊加起來,借出人就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隱患:輸入銀行卡密碼安全嗎?
社交金融平臺大肆推廣,同樣深陷信息安全質疑漩渦,質疑之所以難消,或許部分原因在于新用戶注冊時需要提供銀行卡號和密碼。借貸寶的客服人員向記者解釋表示,密碼只是一個驗證手段,“我們做這些都是為保證賬戶的安全性,但我們絕對不會記錄密碼,就像你去取款,取款機不會記錄密碼。”
周晨曦認為,銀行卡密碼是用戶資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在非正規網絡交易頁面輸入密碼將會給資金安全造成極大風險。
記者梳理發現,包括社交金融在內的P2P金融平臺,大多數都會首先獲取用戶的手機號、身份證號及姓名,而進一步,會綁定用戶的借記卡賬戶。
“誰都清楚,銀行卡號和密碼,有這兩個就可以取款,所以無論怎么解釋,我都覺得不太安全。”江峰說。近幾年,偽造借記卡盜刷的相關案件屢見不鮮,在一些不法分子手中,只需要一套所謂的“復制器”,就可以偽造借記卡,獲取賬戶密碼,實現盜刷。江峰說,現在黑客技術這么發達,“怎么能保證我們輸入數據的時候是百分之百安全?”
現狀:利率誘人 “問題平臺”多
在上述“公開追債”的事例中,記者從其公布的信息中發現,借出1300元的一筆款項,雙方約定的利率高達36%。
在多款社交金融平臺中,都有“利息自定義”的選項, “如果處理不好,可能變成非法集資,而且,如果最后借款人沒有還款,那么你就要承擔這個風險了。”李先生表示。
周晨曦認為,實名借款,匿名出借,通過這一模式實施的民間借貸,一旦債務人拖欠債務,債權人行使權利救濟時,很可能因為證據上的瑕疵得不到法律保護,存在維權救濟風險。
在許瀚看來,關于利率的約定,根據最高法院最新的司法解釋 ,年利率未超過24%的,法院予以支持;超過36%的,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24%以上到36%以下的部分,已付利息不得要求返還;未付利息法院也不予支持,“利率雖可以自由約定,但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
“如果作為一種理財手段,利率自定義的確非常有誘惑力;但是由于屬于民間信貸范疇,需要承擔相應的高風險。”彭小姐表示,目前的一些理財產品 ,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7%以上,“已經背離市場正常的利率彈性范圍,如果出于保本考慮,這種風險顯然太大。民間借貸是一樣道理。”
目前,包括社交金融在內的金融平臺市場,局面混亂。據P2P網貸行業門戶網站網貸之家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P2P網貸行業累積平臺數量達到3448家,其中,“問題平臺”數量達到1031家,占總數約三分之一。
“問題平臺”所出的問題,包括“跑路”、“提現困難”、“詐騙”、“停運”等。從今年8月以來,深圳市多家P2P互聯網金融平臺遭到有關部門調查,據公開報道,今年9月,深圳知名P2P平臺“融金所”疑涉嫌非法集資,被深圳警方聯合經偵大隊調查,包括總裁在內多名員工被帶走調查。
監管未能有效遏制風險
7月18日,央行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釋放出對互聯網金融的支持信號,在業內人士看來,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空間,但相應發展規范可能隨之而來。
上述意見指出,網絡借貸業務,分為個體借貸和網絡小額貸款,“在個體網絡借貸平臺上發生的直接借貸行為屬于民間借貸范疇,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范。”
由此可見,雖然在功能上、宣傳策略上推陳出新,但本質上,包括社交金融在內的互聯網金融仍然改變不了風險屬性,在李先生看來,這甚至可以理解為“傳統的金融業務搬到網上,不過多了一些社交、大數據的操作空間”。
近日,北京一名用戶表示自己的身份證從未丟失,卻發現在支付寶中以其身份證號注冊有6個賬戶,這名用戶并未申訴便將支付寶告上法庭。而除了類似事件,各種指名道姓發到用戶手機上的金融信息,更是陷阱不斷。這種謹慎,并非過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