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跌跌不休,那么在2015年尾的走勢又將如何,還會再跌嗎?今天虞寒時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吧。
1。美國頁巖氣。
到2014年底,美國每天已生產超過900萬桶石油,較2007年增加了80%。這種產量距離導致2014年油價暴跌的石油過剩還差得很遠。受到牽連的美國鉆井公司可算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所以最大的問題是假如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低于60美元,這些公司會怎么樣。
2。需求彈性。
解決低價格問題的藥方是低價格。這句老生常談可以適用于等式兩邊的供應方和需求方。以甩賣價格拋售石油會不會刺激新的需求?在一些石油管制更加嚴格的國家,低價格可能不會滲透到零售層面。印尼等國正在取消補貼,這對國庫來說是個福音,但消費者獲得的好處將減少。
3。歐佩克的下一步行動。
去年油價大跌要歸功于(或歸咎于)歐佩克。雖然許多專家們在歐佩克決定產量保持不變后稱其已不合時宜,但油價在歐佩克11月會議后崩盤的事實恰恰表明歐佩克對油價的波動有多么大的影響力。
4。地緣政治燃爆點。
在不太遙遠的過去,一次小的供應中斷都會讓油價一飛沖天。例如2014年初,利比亞的暴亂阻礙了石油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在伊拉克,伊斯蘭國組織占領了部分地區,由于擔心供應中斷,油價也上漲。
5。中國經濟。
中國是世界石油第二大消費國,2013年底超越美國成為石油的最大進口國。對于油價來說,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消費量將在未來若干年內增加多少。中國進口石油的油輪根據美國能源信息局統計,預計2020年中國每天消耗的石油量要比2012年多300萬桶,約占這期間全球需求量增幅的約四分之一。雖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中國剛剛度過了令人失望的第四季度,收獲了四分之一多個世紀以來的最低年增長率。中國能不能中止下滑的增速還不好說,但中國經濟的發展軌跡將顯著地影響到2015年的油價。但自那時以來,地緣政治的燃爆點對于原油價格的影響就不那么大了。在2014年剛剛過去的那幾周里,利比亞再次爆發暴亂。但在價格短暫上漲后,市場消化了這一事件。然而,歷史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地緣政治危機是短期內導致油價波動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