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中國保監會發布了《關于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拓寬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范圍,并給予了保險機構更多的自主配置空間。
2015年4月,中國保監會發布了《關于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拓寬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范圍,并給予了保險機構更多的自主配置空間。展望未來,個人認為,盡管一定時間內配置比例將遠低于監管上限,但海外資產將成為中國保險資金的主要配置品種之一。在海外資產配置方面,建議按照從發達市場到新興市場 、從權益到債券、從被動到主動的配置順序。在未來5年內,應重點關注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元資產、風險資產和非公開市場。具體建議如下:
一、以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元資產為主要配置對象,暫不參與新興經濟體資產
個人認為,長期來看,發達經濟體將是中國保險資金海外投資的主要領域。隨著人口紅利的減少,主要發達經濟體在經濟增速方面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正逐步降低。而在全球金融市場動蕩頻率加大的背景下,一國市場的自身穩定性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從風險收益率角度看,各國市場有進一步收斂的趨勢。橫向來看,發達經濟體更具備匯率風險低、市場流動性高和風險分散效應好等優勢。
中短期內,美元資產具有較好的投資價值,新興經濟體資產不宜參與。歷史經驗表明,在美元加息時期,美元通常步入升值通道。外債較多的新興市場國家債務成本會突然加大,再疊加資本外流,外匯儲備會驟然短缺,新興市場國家便存在著貨幣大幅貶值和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壓力。比如19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和1990年代的俄羅斯債務危機。因此,在短期美元加息預期下,新興經濟體系統性風險較大。對于多數缺乏海外投資經驗的中國保險機構,還難以承受其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的波動風險。
二、大中型機構主要配置公開市場資產,小型機構可以以非公開市場為主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歐、日長期維持“零利率”政策,造成了發達國家流動性充裕,套息交易活躍,資產估值被顯著推升。同時,新興經濟體估值也受到溢出效應影響。截至2015年10月,主要國家公開市場的資產估值已較金融危機后大幅上升。
在公開市場估值已顯著提升后,非公開市場資產憑借收益率優勢廣受青睞。配置非公開市場資產成為提高保險資產收益率的有效手段。根據貝萊德資產管理公司調查,亞太保險公司投資在非上市資產的比例從2012年的15%提高到了2014年的25%,而且未來三年將進一步上升至46%。
由于政府債務滾動和經濟復蘇的要求,預計多數國家仍將在較長時間內延續寬松貨幣政策,但美國 、英國等地區短期可能會略微收緊。個人認為,未來五年公開市場的估值上升趨勢仍將延續,但可能速度放緩。對于多數保險資金,特別是規模較大的機構,由于體量限制,建議以公開市場資產為主要配置對象,同時精選非公開市場優質資產。而對于純追求收益型或小規模的保險資金,建議重點配置相對價值較高的非公開市場資產。
三、著重加強權益類資產配置,在初期以被動投資為主
寬松貨幣環境使得全球保險機構對于權益類資產的偏好有所上升,對于負債成本相對較高的亞洲保險機構,這種現象更加突出。過去一年,中國保險業資金運用余額中股票和基金占比提高了近3個百分點。
作者認為,未來五年,低利率環境和經濟復蘇趨勢將支撐發達經濟體權益類市場估值中樞繼續上移,特別是美國市場可能有較好的投資機會,建議著重加強權益類資產的配置。
在海外投資初期,個人建議從被動投資為主,輔以若干主題投資基金(如事件驅動、量化對沖等)。以被動投資形式配置權益類資產正成為全球投資市場的流行趨勢。其中,ETF是最主要的工具。在美國保險盈余資產中,使用ETF的保險機構占比從2013年的30%大幅提高到2014年的60%;在準備金資產中,該比例從7%提高到25%。分別有77%和65%的受訪保險機構在國內股票投資和國際股票投資中使用了ETF.
隨著海外投資經驗的加深,保險機構可以逐步增加“增強型被動投資基金”(如smart beta類基金)、“主動管理類基金”,以及自主進行行業指數或個股標的的投資。
四、債券投資中暫不參與利率品種,謹慎參與中低評級信用品種
近年來各國央行、養老金和保險資金等配置型資金對發達國家高等級債券形成了龐大的剛性需求 ,而財政緊縮卻使得相關債券供給持續下降。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發達國家高等級債券資產收益率長期受到壓制,遠低于中國保險資金的負債成本。
對于低等級債券資產,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債券信用利差大幅下降,并在套息交易的壓制下始終處于低位。自去年下半年加息預期出現以來,信用利差逐步回升,目前已回升至歷史均值,反映出市場較之以往對信用風險要求更高的補償力度。個人認為,未來套息交易可能減弱,信用利差波動性可能增強,投資風險上升。
由于對海外債券資產并非剛性需求,個人建議在海外投資初期,不過多參與債券市場。在中低評級債券市場中可能蘊藏著投資機會,保險資金可以謹慎參與,但配置比例不宜過高。
五、資金特性允許的范圍內,積極配置另類資產
定價和透明度是投資非上市資產面臨的最大挑戰。為規避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用風險,規模較大的發行主體或政府擔保的優質項目受到市場廣泛青睞,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從區域來看,保險投資者多數更愿意投資于成熟市場。
海外不動產投資期限長、體量大,尤其是在低利率環境中能獲得較為理想的長期投資收益率。因此,不動產投資不僅是中國保險資金海外投資的首選標的之一,也是全球所有長期資金的投資熱點。在投資方式上,保險資金一般以直接投資不動產為主、間接投資為輔。其中,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是最常見的間接投資方式,在新加坡、澳大利亞等稅收結構較為簡單的國家,REITs市場較為發達。
在投資地域上,由于監管政策寬松、流動性好,倫敦市場是目前各路資本匯聚最多的地區。美國市場貨幣寬松、需求穩定,房地產回報也較好,但是各州監管政策不同、相對復雜。受經濟疲軟影響,歐元區投資熱度較低。即使是德國市場,由于流動性相對較差,也不是海外投資者的首選。但是由于與中國經濟的關聯性較低,德國不動產可以作為分散化投資的標的之一。
基礎設施投資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另類投資之一。在投資方式上,目前保險和養老金資金主要以直接投資為主,未上市股權是配置最多的工具。在OECD針對養老金的一項調查中,資產配置中2.9%為未上市基礎設施股權(直接投資),0.5%為基礎設施債權。相對于國內以債權投資為主的基礎設施投資形式,海外基礎設施投資需要的專業能力較強。在投資區域上,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 、美國等地均是基礎設施投資較為活躍的地區。此外,“一帶一路 ”也可以成為中國保險資金海外投資的重要方向,如果在“一帶一路”上有較好的基礎設施項目并具有潛在投資價值,保險資金可以直接參與或者與境外投資機構進行合作。
此外,還有一些非公開市場的債權產品近年來也得到保險公司的增持,如商業地產按揭貸款、中等企業私募債。這類產品結構多樣化,收益率范圍較寬,部分偏股型私募債甚至能達到12%-13%,可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保險投資者。
六、使用對沖工具有效管理匯率風險
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加大,中國保險資金使用衍生品對沖匯率風險的必要性上升。目前主要對沖工具包括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NDF 期權,離岸人民幣遠期市場(CNH)、人民幣遠期等。其中人民幣NDF市場深度和流動性最好。從歷史趨勢看,12個月人民幣NDF與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走勢基本相符。因此,使用NDF通常可以有效對沖合同期間的匯率波動經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