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持續低迷的窘況進一步加劇。昨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一期工業經濟效益月度報告顯示,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357.8億元,同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8.7個百分點。
我國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持續低迷的窘況進一步加劇。昨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一期工業經濟效益月度報告顯示,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357.8億元,同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8.7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9月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0.5%,是多年來首次下降,表明企業生產經營仍面臨諸多困難。不過,有分析認為,隨著國家政策進一步放松,加上停限產等一次性因素所帶來拖累的消退,今年四季度工業企業利潤環比增速有望走強。
在工業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的背景下,企業效益愈加不樂觀,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多年來的首降似乎更加印證了這一觀點。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也表示,市場需求不振,價格持續下降,成本居高不下,庫存和應收賬款持續偏高,都制約著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改善。
民生宏觀分析師張瑜則指出,隨著收入與成本剪刀差愈演愈烈,9月的工業市場已然呈現量價齊跌的局面。從價格來看,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行等拖累,PPI已連續43個月為負,轉暖無望,使得工業企業利潤也難以回升。這直接導致了工業生產意愿較弱,工業品產量下滑加劇。“當前最嚴重的問題還是供過于求,大量工業品的庫存堆積,” 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表示,“企業要修煉內功,開源節流,降低成本,同時提升創新創造能力,開拓新的市場。國家層面上,財政基建等刺激政策也不能放松。”
頹勢之中,工業仍有企穩轉機。無論從累計增速還是單月增速來看,工業企業利潤同比降幅都在收窄,表明企業盈利略有改善。何平分析數據時指出,財務費用增長明顯放緩、營業稅金及附加大幅減少、原材料購進價格降幅加大是工業效益數據改善的最主要推力。
在陳及看來,部分行業形勢回暖對工業效益起到了托底作用,“像修橋修路的一些基建行業對國家刺激內需的政策比較敏感,生產效益可能率先回暖,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工業下行壓力,內外部市場需求收縮幅度的減緩也進一步刺激了生產”。
針對四季度的財政貨幣政策走勢,有分析認為,在年內剩余時間內,政府仍會保持明顯的放松傾向。張瑜也認為,如果CPI與PPI下行超預期,未來降息仍有可能,且由于四季度在年度保“7”目標中占比較高,穩增長不會虎頭蛇尾。但陳及卻持反對意見,“雙降空間已經很小了,現在的存款利率已經保持異常低的水平,再往下調就像在驅逐居民存款,勢必會損害到普通儲戶的利益”。
工業市場的企穩是否能帶動四季度實體經濟趨穩?陳及認為并不樂觀,“工業小幅回暖對于改變宏觀經濟景氣狀態沒有太大作用,盡管短時間政策很寬松,但還不足以扛起拉動GDP的重任”。他認為,四季度經濟仍會延續全年的態勢,一系列穩增長措施要到明年二季度才會真正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