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降之后,各家銀行還是對定期存款利率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上調。記者發現,利率市場化之下,城商行的存款利率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銀行,有城商行的存款利率甚至最高上浮67%。這引發部分專家的擔憂,建議央行給予窗口指導,防止城商行惡性競爭。
銀行存款價格戰全面開打 專家吁引入窗口指導防惡性競爭
雙降之后,各家銀行還是對定期存款利率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上調。記者發現,利率市場化之下,城商行的存款利率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銀行,有城商行的存款利率甚至最高上浮67%。這引發部分專家的擔憂,建議央行給予窗口指導,防止城商行惡性競爭。
央行“雙降”后,從各家銀行公布的最新利率情況來看,國有大行的上調幅度仍然最小,普遍在20%以內。目前,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及招行,步調基本一致,3個月、半年、1年期定存利率均為1.35%、1.55%、1.75%,上浮幅度為22%、20%、16.7%,兩年期存款利率則上浮約12%,3年期以上則未進行上浮。
股份行城商行上浮力度大
除了招行,股份制銀行上浮力度較大,普遍上調了30%左右。目前,民生、興業、浦發等7家股份制上市銀行3個月、半年、1年期定存利率大都在1.5%、1.75%、2%的水平,較基準利率上浮約36%、34%、33%。而3年期以上,最少也有10%以上的上浮。
利率上調幅度最大的仍集中在城商行。其中,哈爾濱銀行3個月、半年、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分別為1.8%、2.1%、2.5%,上浮幅度高達63%、61%、67%。長沙銀行、重慶銀行上浮幅度也達40%以上。
部分銀行活期利率打折
而另一邊廂,記者發現,上市銀行中,除了城商行,部分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不但沒有上浮,反而還略有下調。
銀行官網信息顯示,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以及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活期存款利率均由基準利率0.35%下調至0.3%,下調幅度約14%。
不過,南京銀行、上海銀行等部分城商行的活期存款保持在0.35%的基準水平。部分城商行活期利率則上浮,例如廣東華興銀行活期利率高達0.49%,上浮40%。
招行同業金融總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表示,以前有存貸比限制,銀行必須多拉存款做大負債,但存貸比指標取消后,銀行不但不用沖存款規模,反而可以透支。此外,資產配置荒也困擾著銀行,除了貸款,僅僅依靠購買債券,難以覆蓋負債成本。存款增長太快,對銀行反而形成很大壓力。因此,銀行目前大規模拉存款的意愿并不強。
新聞透視:
城商行防流動性風險如履薄冰
“在整個銀行體系中,城商行的吸儲能力不及大行,用高利息吸收存款以提升市場占有率,也是無奈之舉。”曾在城商行工作多年的廣東某銀行業資深人士表示。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雖然目前國內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差異不大,但是銀行負債成本高,資產端肯定會投向更高收益的項目,而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再加上城商行是區域性銀行,抗風險能力不及大行。
前述資深人士表示,城商行高息攬儲更多是讓利,因此城商行的盈利能力會不如大行,但另一方面,城商行有當地財政的扶持、經營成本也比較低、不用承擔太多的社會責任等,這給城商行帶來成本優勢。“不過,也不排除城商行為了賺取更多利潤,在資金運作方面投向收益更高、同樣風險更大的項目。”該人士說。
新近發布的《改革與發展——城市商業銀行20年發展報告》指出,城商行信貸資產正步入違約高峰期,而這次的不良高峰是市場化后的首次高峰,頗具普遍性,是明顯的、非行政化環境下形成的不良貸款。
銀監會的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商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已連續11個季度上升,截至今年6月末,城商行不良貸款率為1.37%,不良貸款余額有1120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了265億元。
在近日召開的2015年城商行年會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認為,跨業業務通過業務合作可能將風險傳染給城商行。尚福林指出,城商行負債穩定性差,承受市場波動沖擊的能力較弱,防范流動性風險時更是如履薄冰。
專家建議:
城商行
應著力“差異化”
一方面,中國需要利率定價差異化,但是另一方面,監管層也不愿意看到差異太大。因為如果利率拔得太高,風險也會加大。
對于存款利率市場化,郭田勇建議,央行應該給予窗口指導,防止中小銀行為擴大存款規模而惡性競爭,另外,也為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如果降息后存款利息降不下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也降不下來。
而對于防范城商行的風險,尚福林稱,要及時開展壓力測試,做好流動性風險識別、計量和監測。“在化解歷史風險方面,城商行要堅持部分不良資產由地方政府以真金白銀置換,推動風險真實有效化解。”
為了抵抗風險,日前,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徽商銀行等20家城商行簽署“流動性互助合作公約”,承諾當一家銀行出現短期和緊急流動性需求時,其他銀行將提供支持。
郭田勇指出,城商行不應該打價格戰,而應在差異化下大工夫,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城商行只有集結優勢資源來打造自身在某一領域的專家地位,才能有效對應大型銀行的多元化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