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的新思維是什么?我們常常說制造不是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制造本身就是一種服務,服務就是創新的源頭。”
“制造的新思維是什么?我們常常說制造不是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制造本身就是一種服務,服務就是創新的源頭。”
智能為核心
10月9日,中國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北京舉行會談,雙方表示將推動“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攜手,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并盡早啟動中歐自貿可行性研究。
2013年,德國首次提出“工業4.0”概念,從19世紀的蒸汽機開始,工業、技術的一次次革命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隨著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智能”一詞越來越無法被忽略,面對智能科技的迅速發展,傳統制造行業一時被逼到風口浪尖。面對全球制造業格局重大調整的局面,我國在“中國制造2025”的基本方針中,堅持把創新驅動擺在了核心位置。
創新,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然而知易行難,具體怎么創新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個難題。
“工業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智能代表什么?“如果機器能有智慧,生產線有這樣的彈性,甚至整個生產線狀況在云端里面有大數據做分析,能做事先的預防,這就是工業革命的功課,是高度、靈活的個性化、信息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臺灣上銀科技(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彥祺解釋道。
所以,3D打印橫空出世,大規模、格式化的生產似乎受到了沖擊。
產業升級是必然,但升級并不意味著徹底改變。彭彥祺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不管是工業幾點零,一個企業的核心技術都是不變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圍繞核心技術的精深和延伸,并不是什么都去做。智能只是附加項,核心必然還是產品本身,使它加上智能之后更加豐富、完整,而并非徹底改變去做其他的產品。”彭彥祺舉例說道,一輛汽車在面對“工業4.0”的時候,可能會附加一些智能系統,做到讓汽車自主停車、行駛等功能,然而汽車還是汽車,并不會變成別的產品。“你要知道企業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就像用人一樣,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們要做的是把優點加深,從而提升一個人自身的競爭力。”
彭彥祺坦言:“制造的新思維是什么?我們常常說制造不是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制造本身就是一種服務,服務就是創新的源頭,這就是智慧自動化、智慧制造、智慧服務一直有的思維,我們做的不是服務業,而是制造服務業,要有服務的想法,才能有創新,有了創新之后,才會有進步。”
于是我們知道,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創新的路徑在于制造業服務化。
制造業服務化
從后工業化時代開始,全球經濟已漸漸轉型,由以產品為主的傳統制造業轉為服務至上的新經濟。然而發展中國家不可能丟棄創造了巨大產值的制造業,其地位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相當重要,那么把服務納入制造業,模糊二、三產業,甚至是一、三產業之間的界限,使傳統制造業服務化即成為制造業價值鏈攀升的重要手段。
兆豐票券董事、臺灣“行政院”“國科會”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前局長顏宗明說道:“任何國家的發展除了基礎的民生、工業需求以外,大家一定都需要改善生活品質,包括工業在內,一切都在朝著智能發展。未來經濟轉型為服務導向的經濟就是所謂的新經濟。”
服務概念強調了很久,發展至今已不僅局限于單純的服務業如旅游、教育等。以“雙創”為例,孵化器就是政府服務制造業的重要手段。顏宗明解釋道:“為什么政府要弄一個孵化器給這些有才干的人,就是希望能幫助他們創業成功。一個創業者如果沒有受到優良的環境來培養,單靠個人打拼成功率可能不到5%。”
大陸的孵化器,在臺灣叫育成中心,或是研究中心、研究園區等。素有“臺灣硅谷”之稱的新竹科學園區占地6.5平方公里,成立至今共計420家企業進駐,顏宗明表示:“園區不一定要大,能做到小而美是最重要的。”他坦言,“有人說新竹科學園區未來是會衰退的,我認為科學園區不會衰退,而產業會衰退、替換,園區的規范管理仍然是企業最鐘愛的。臺灣的經驗是,企業不善于應對政府部門,但是我們提供給企業一條龍的服務,他們就會感覺非常方便。”
而談到集群式發展,談到孵化器、產業園,天津可以說有一定的發言權,根據今年8月份的數字,天津制造業目前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8.8%,占全市GDP的34.5%。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津高新區對制造業服務化必然不陌生。然而對此,來自對岸的顏宗明仍舊提出了相關建議,他坦言:“我接待過太多大陸朋友,他們都提到一站式服務,但是很奇怪為什么做不好。我常常跟大陸朋友講,科學園區不在大,重要的是做得好不好。所謂新空間要怎么選是非常重要的,天津的經濟開發區有詳細的計劃,而我的建議是要做高新園區,一定要交通方便,水電供應等基礎設施要完備。換句話說,如果高鐵到你公司的距離都很遠,就談不上交通便利,也就沒辦法實踐好制造業的服務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