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怎么說,廓清市場妖風,對于A股的成熟是必經之路。
監管層最近的“捉妖”行動可謂雷厲風行,每周五的例行新聞發布會都會公布一批。周日深夜私募一哥徐翔的被捉,則大出人們的意料。盡管作為新興加轉軌的A股市場的“常勝將軍”常常要遭遇狐疑的目光(包括當年的公募一哥王亞偉),但畢竟成績擺在那里,且一直并沒有受到監管層質疑的跡象,因此,大家也就只能用成功來解釋其成功,于是人們不得不服。而成功的名人也開始具有越來越大的威力,“徐翔概念股”一直成為市場追逐的對象,“馬太效應”讓其選股具有短線越來越準確的風向標效應。
上周本欄已感嘆過:同樣的話在不同的人嘴里說出來,其威力卻有天壤之別。這就是名人效應。股市里也是這個道理,成功的光環可以讓成功的人更加成功,這是股市的羊群效應使然,而A股歷來更是如此。在國家隊護盤初期,本欄曾對其有點不分青紅皂白的全面出擊感覺不可思議,認為應該趁機樹起價值投資理念的大旗,讓投機者去承受切膚之痛,一次深刻的市場教訓比平常不痛不癢的宣傳,要有效得多。不過,這也屬于“站著說話不腰疼”一類,畢竟背后還有多深的水我們并不知道,盡管道理是這么個道理。
但不管怎么說,廓清市場妖風,對于A股的成熟是必經之路。只是,捉妖這事并非今日才有,除了日常的監管中常常曝出的違規事件,十幾年前A股在一場賭場與否的大辯論之后,監管層對莊家發動了一場全面的清理戰役,一時之間莊家如過街老鼠,莊股動輒十幾二十個跌停的比比皆是,間接讓市場從2001年創出的歷史高位2245點(滬指)一路陰跌到了2005年的998點。徐翔事件不一定要與那時候的莊股劃上等號,但其中的違規手法估計依然異曲同工。市場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如果制度上依然漏洞百出,進步不大,不管規模上我們有多么地傲視全球,無奈應該仍是一種隨著而來的感覺。
這一事件發生之后,有人隨著歡呼“價值投資時代”來臨,對A股將是特大利好;有人則對短線走勢感覺擔憂。這是時間思維上的不一致所造成。以筆者的理解,這當然是一個長期利好的事情,但前提是沒有下一次的類徐翔事件。至于短期的沖擊,需要看監管層進一步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