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結合金融機構流動性需求,央行對11家金融機構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共1055億元,期限6個月,利率3.35%。
央行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結合金融機構流動性需求,央行對11家金融機構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共1055億元,期限6個月,利率3.35%。10月末中期借貸便利余額5955億元。在提供中期借貸便利的同時,央行還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根據貨幣市場流動性總體情況,今年10月央行未開展常備借貸便利操作,期末常備借貸便利余額為0.
另外,從10月起,央行將抵押補充貸款的對象擴大至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用于支持三家銀行發放棚改貸款、重大水利工程貸款、人民幣“走出去”項目貸款等。根據三家銀行特定貸款的發放進度,今年10月央行向三家銀行提供抵押補充貸款共705.37億元,利率為2.85%,期末抵押補充貸款余額為10294.37億元。
對于央行10月份的操作,一國有大行金融研究部主管劉先生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穩增長的扶持政策逐漸落地后,央行也為相關金融政策的調整和改革增加了靈活性。SLF屬于中期借貸便利操作,而常備借貸便利操作屬于1到3個月內的短期流動性工具。央行在10月份增加了中期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為金融機構提供較長期限的流動性的支持,從而穩定市場,也提振了金融機構對于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心。但短期流動性工具余額為零,說明市場短期流動性依舊比較充裕。
光大證券對此分析稱,6月以來信貸與社會融資呈現顯著加速之勢,但實體經濟尚未出現企穩跡象,貨幣政策預計將持續寬松。在持續降準降息之外,繼續通過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專項金融債、產業債發行加速等多種方式引導金融體系過量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寬松貨幣最終將落實到實體經濟,推動實體經濟資金面持續改善,通過帶動實體經濟投資回升發揮重要穩增長作用。但這一轉導會在多長時間內體現出來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