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并不是僅靠“精神”就能解決的,靠的還是實打實的周密思考和落實執行。
難民們高舉著默克爾的巨幅照片奔向德國,“媽媽默克爾”——這是難民們給德國鐵娘子總理默爾克的新昵稱。有人說德國最終會被難民拖垮,也有人反駁說,德國需要大量外來人口填補國內的勞動力空缺,這些說法目前很難評價孰對孰錯。但最有趣的說法是,西方國家當初給這些地區的人們許諾過一個民主自由的天堂,那么他們現在接受來自這些地區的難民就是在履行當初的承諾,這就叫做“契約精神”。
這其中當然有些嘲諷的意思。但是說起德國的“契約精神”,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很多事情都會簽一個正式的合同:開通互聯網,會得到一個合同;開通水電燃氣,會在相關部門得到相應的合同;租房子,當然也會有租賃合同;工作就更不用說了,肯定會得到一份很詳細的合同,諸如此類。合同的內容大致都會說明甲乙雙方各自需履行的責任和受到保護的權利,當然,都是羅列在很詳細的條款里的。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簽訂完合同后,合同便不能隨便更改了。
一次租房,由于著急把房子租下來,我沒有看房便去找中介簽合同。中介是個老太太,很熱情地把租房合同拿出來,我掏出筆來就準備簽字,她問了一句“房子都看過了吧”,我隨口答道“房客度假去了,不過我已經在電話里了解過房子的大概情況了”。老太太聽完,很嚴肅地收起遞給我的合同說,“不行,你必須看過房之后才能簽合同?!睘榱吮苊饴闊?,保證合同是在雙方充分了解房子的情況后自愿簽的,她寧愿不跟我簽合同,也體現了她對合同的一個態度。
也正是因為事事基于合同的習慣,很多人覺得在德國生活要簡單得多。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有精力去搞清所有行業的所有規則,而合同簽訂就是要做到雙方充分知情,并遵守協約,因此只要在簽合同時認真讀一下合同細則,或者要求對方解釋說明一下,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問題,事后再有問題,雙方就可拿著合同說話了。這樣糾紛解決起來也很簡單,翻出合同來對照一下就行。這套做法其實就是契約精神的一個體現,是西方社會的一個主流精神,很多事情,不這么做就會無章可循??墒?,它真的是完美的么?
很多在德國生活過的人一定會對一些網絡公司印象頗深,最讓人惱火的就是工作人員入戶開通線路。幾乎所有網絡公司的做法都是第一次上門服務免費,第二次上門將收費約50歐元(約360元人民幣)服務費。而在周末,網絡公司是不提供上門服務的,且工作日上門也不會告訴你具體時間。也就是說,在通知安裝的那天,你必須早早起床在家候著,而且一定要事先檢查好門鈴的狀態,萬一工人按門鈴沒人開門,對不起,你會得到一張單子通知你工人來過了,再來?準備好50歐吧。有意見?翻出合同來讀一下,可以幫助消氣。
還有些時候,有些合同中隱含的細節則讓你覺得簡直有欺瞞的嫌疑了。有一次我寄送包裹去另一個城市,因為怕包裹里的東西損壞,特意買了保險,果不其然東西在寄送途中摔壞了,但當我拿著保單去快遞公司索賠時,對方的答復是:保險所擔保的是包裹丟失的情況,并不包括損壞,如果有疑問可以去找律師交涉。我們回來又仔細研讀保單,果然也是這個意思,雖然不忿,但只好作罷。還有朋友在租車時買了保險,車刮蹭后才搞清楚保險只賠付修車超過800歐元的部分,一番理論后,他只好自己掏了800歐元給車行。
這類事情在德國并非絕無僅有,使用合同的方式對雙方的行為進行約束顯然讓事情規范了很多,保證了雙方的基本利益。但是,很多大公司憑借多年的行業經驗以及法律團隊,在與個體消費者的交易過程中占據較明顯的優勢,仍然有機會覬覦消費者的利益。當我們看到這套做法在西方社會發揮的巨大積極作用,努力學習其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其業已存在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
畢竟,在對難民敞開懷抱沒有多久,德國就對難民匆匆關閉了邊境,可見,很多事情并不是僅靠“精神”就能解決的,靠的還是實打實的周密思考和落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