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今后五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
這些目標包括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多個方面。
對此,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在接受中國證券網記者采訪時指出,“過去目標主要是增長指標,也就是數量型的指標多,但這次規劃里會發現,把一些社會性指標加入其中。”
曹和平指出,過去的規劃增長的內容占大多數,現在是發展的內容占大多數,既包括經濟增長,還包括戶籍、城鎮化、結構調整、教育等。這些目標正好契合了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過去是因為基數低所以要求快速增長,現在達到了中等收入的中高段水平,有能力有余地去關注一些發展性目標,結構性的,制度性的,區域性的,不平衡等。”他說。
針對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建議提出: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建議稿中并未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長目標。但從中央高層近期表態來看,“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長底線已經確定:6.5%。
11月1日李克強總理在首爾出席韓國經濟界歡迎午餐會并發表主旨演講時曾表示,“中國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這需要今后五年經濟年均增長6.5%以上。保持中高速增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既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