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市道中,也就又只能回到資金管理的問題上,畢竟,誰也猜不透短線行情會如何演繹。
滬指行情漸漸演化成貼著60日均線抵抗下跌的形態,成交量也隨著有所萎縮,行情的走勢開始顯得有點撲朔迷離。而這一切,主要在于市場熱點的青黃不接。
10月份反彈行情的強勁,在于大盤股搭臺,小盤股唱戲。而小盤股的反彈,本就帶有主力自救的性質,只要是自救,就意味著個股即使創出新高也是主力以出貨為目的的拉抬,這種行情并不具有持續性。當多方屯兵年線之前,搭臺的大盤股如果還是松松垮垮的樣子,指數的沖關就不可能成功。更何況在這節骨眼上,徐翔事件讓“莊家”們不免兔死狐悲,肆無忌憚的拉升表演受到抑制,市場活躍度也因此有所收斂。
不過這應該是暫時現象,只因上述幾件事情(即關前蓄勢、反彈告一段落碰上徐翔事件)湊在了一起而已。市場的平衡再次被打破是毫無疑問的,而且最終依然選擇向上突破也是可以預期的。
但突破的時間不好確定,從賺錢效應看,市場活躍度降低造成的就是賺錢效應的降低,賺錢效應降低導致的是市場投資人對行情的狐疑,資金也因此而處于觀望狀態,于是形成一個行情的負循環。
其實,徐翔事件的另一個解讀角度是可以成為“真正投資時代來臨”(昨日本欄已引用過)的契機,所以,如果市場能夠保持較好的信心,此時順勢轉換投資風格,由二而八,則行情的向上突破就有了成功的基礎。只不過,至今投資者對大盤指標股依然有些忌諱,畢竟那些公司基本上都屬于周期性行業,以投資時鐘而言,這屬于在經濟復蘇階段明確之后的標的,如今經濟仍處于衰退期中,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本就不強,這類股票也就號召力大減。
當然,多方可以將之作為攻城拔寨的云梯,登城之后,只要他們把自己的價格穩住,市場仍可在小盤股中充分挖掘,讓市場繼續活躍下去。也就是說,八股需要調整的情況下,二股奮起托住大盤,然后在八股經充分調整之后再切換回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不過,這個思路并未脫離A股原有的怪圈,是一種一門心思讓市場熱絡起來的想法。市場最終的走勢,依然只能是一步一步看去。
敏感市道中,也就又只能回到資金管理的問題上,畢竟,誰也猜不透短線行情會如何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