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有28家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IPO、資產注入、重組融資,募資或涉及資產總額超過1200億元。
上海市區兩級國資流動平臺都已經啟動,以實現國資管理由“管企業”向“管資本”的轉變。
11月2日下午,浦東新區舉行第二批國資國企改革啟動會,會上提出要加快浦東投資控股集團建設。
上海浦東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正是浦東新區區級國資流動平臺。根據要求,浦東國資委將持有的數字產業、浦東科投等競爭類公司股權劃轉至浦東投資控股集團。
而在此前浦東新區第一批國資國企改革時,就已經將金橋集團所持有的金橋股份(600639.SH)15%股份無償劃轉至浦東投資控股集團。
對于劃入的資產,作為國資流動平臺的投資控股集團,將履行出資人職責,通過混合制改革、規范治理結構、優化監督等手段,實施資本管理,實現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價值提升。
根據上海市國資委的統計,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有28家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IPO、資產注入、重組融資,募資或涉及資產總額超過1200億元。
僅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已經完成綠地集團、隧道股份(上海城建)整體上市,現代設計、華誼集團等核心資產上市,國泰君安、東方證券IPO上市。
而在這些資產重組中,國資流動平臺的作用正在凸顯。
作為上海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一大亮點,上海國資流動平臺已經實質性啟動國有資本運營。兩家國資流動平臺公司,選擇的是已有的國有資產經營平臺國盛集團和國際集團。經過一系列的股權劃轉,二者最終轉型為資本運作平臺。
由此形成了“國資委—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國企”這樣的三級管理架構,實現國資管理由“管企業”向“管資本”的轉變。
借助這兩個國資流動平臺,一是要調整優化上海的國資布局,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二是要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并使部分高度市場化和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公開、透明、有序地實現國資退出。
今年,上海還正式組建了國資流動平臺投資決策委員會,以構建決策制度體系。
9月18日,愛建集團(600643.SH)發布公告,公司主要股東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將向上海均瑤(集團)有限公司協議轉讓其所持愛建集團7.08%的股份,目前仍在停牌中。
上海國際集團副總裁傅帆此前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愛建集團股權轉讓,讓其回歸傳統的民營企業身份,有助于解決其股權結構分散帶來的公司治理難題。民營資本均瑤集團在商業、金融等領域均有成功案例和豐富經驗,如果此次轉讓成功并能注入優質資產,有望讓資產狀況單一的上市公司煥發新活力。
而在今年8月底,上海國際集團已將持有的錦江航運近48%的股權作價11.767億元轉讓給上港集團,實現錦江航運與上港集團的戰略重組,也成為“上海國資運營第一單”。
這一整合,使得錦江航運從一家體量較小的地方航運企業,整合進入上港集團,得以獲得更多的業務發展資源,并有強大的港口公司作為支撐。而上港集團作為我國最大的港口運營商,原本就全資控股一家航運公司——上海海華輪船,此次整合后,航運競爭力更強,結構也更趨合理。
目前,包括上海紡織集團、交運集團、光明集團、上海建工、上汽集團、上港集團的部分股權無償劃轉上海國盛集團和上海國際集團,更大規模的國資流動正在醞釀中。
國資流動平臺啟動后,國資委的作用是什么?
《解放日報》的報道稱,對于企業的日常經營,國資監管部門的不干涉,不等于不聞不問。在今年下半年以來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企業經營風險顯現的背景下,上海市國資委通過“風險預警書”形式預警重點領域企業存貨、應收賬款、擔保等風險事項,提示控制增量、緩解存量。
最近,上海市國資委進一步提出從關注企業經營管理向注重資本價值管理轉變的新路徑,用好評價杠桿,逐步降低營收、利潤等財務性指標的評價權重,探索運用與國際先進評價體系接軌的指標,建立與“管資本”要求相適應的評價體系。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0474億元,同比增長1.7%;利潤總額2457億元,同比增長26.5%;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316億元,同比增長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