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趨勢是“價補”分開,價格的形成機制是貼近市場,注意保護農民的合理利益。把改革和補貼分開之后就可以激活市場,農民按市場價賣糧,經營主體按市場價收糧,這樣就把糧食市場搞活了。如果市價過低,政府要采取適當的政策,直接補貼農民,但是和價格分開。
中國的糧食形勢非常復雜,面對這樣的情況,自然處理起來不能簡單化。11月4日,在國新辦舉辦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如此稱。
從表面上來看,當前中國存在三個數量的不斷增長。一是國內糧食產量連續12年增產;二是從2010年以來我國進口的糧食數量在不斷增長;三是目前的糧食庫存在不斷增長。出現這種情況,陳錫文概括為,一是國內農業自身競爭力不足;二是農業保護政策使得糧價不斷走高;三是國際糧價在不斷下跌;四是全球海運價格大幅度下跌;五是人民幣堅挺,與進行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之前相比,升值28%左右。
陳錫文認為,這其中當然有自己的問題需要去解決,但更大程度上是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自從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影響延續到2010年以后,全球出現了對大宗產品需求的疲軟,除了像農產品之外,也包括能源產品、礦產品,都出現了價格的大幅度下跌。和2011年相比,目前的國際市場三大主糧的糧價下跌40%~50%。
面對這樣的問題,陳錫文表示,要處理也不能簡單化。這兩年,在小麥、稻谷、玉米三個主糧上的基本政策是,小麥和稻谷在已經實行最低價的地方維持價格水平不變,2015年實行的小麥和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格沒有提升,2016年正在研究過程當中。今年執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的地區,下調臨時收儲價格,在整個市場上,沒有執行的地區,市場價格也在下跌。但是應該看到,不論是政府宣布的今年1塊錢的臨儲價,還是當前的市場價格,仍然是高于國際市場的。
為什么今年要降低玉米的臨儲價?陳錫文稱,這也是考慮到當前糧價的復雜情況,不能讓種糧農民太吃虧,要注意保障他們的利益,下一步還要繼續往前推進,原則是使得價格和補貼能夠分開。現在不論是最低價,還是臨儲價,一定程度上,都是把價格和補貼合在一起。
他解釋說,未來趨勢是“價補”分開,價格的形成機制是貼近市場,注意保護農民的合理利益。把改革和補貼分開之后就可以激活市場,農民按市場價賣糧,經營主體按市場價收糧,這樣就把糧食市場搞活了。如果市價過低,政府要采取適當的政策,直接補貼農民,但是和價格分開。
將來是否會廢除臨時收儲政策?陳錫文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說,那要看時間。至少現在還沒有說廢除,即使將來不再執行,也一定會考慮兼顧兩方面的利益,即如何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得價格貼近市場,讓市場發揮作用,同時還要考慮保全農民的利益。
3日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稿提到“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也就意味著,在下一個五年規劃乃至更長的時間中,臨時收儲制度仍要不斷“完善”。不過,上個月國家發布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農產品領域要“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農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在此背景下,有關收儲制度的表述顯得意義非凡。
就收儲制度來看,建議稿明確“重要農產品”,并不是指所有農產品。那么哪些可以歸類到“重要農產品”行列呢?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王鈺鑫博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至少從目前情況來看,繼續執行并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的稻谷、小麥等可以被視為“重要農產品”。
本報記者追問是否包括玉米,陳錫文說,當然包括,因為它是三大主糧之一。
至于從2014年以來棉花、大豆試點的目標價格政策,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試點已經一年多了,試點結果達到了預期目的。棉花價格已經回歸到市場均衡價格,擋住了國外棉花大量進口,新疆棉紡工業原料成本下降,棉紡工業投資非常活躍。這個改革既促進了棉花全產業鏈的健康發展,農民又因為價補分開,種棉花的基本收益也得到保障。
不過,這一政策現在還需要繼續完善。韓俊稱,正在探索進一步完善補貼的辦法。至于今后是否會推向主糧,他認為,稻谷小麥仍在搞最低收購價,玉米還正在研究。但已經是市場取向,保護農民利益。
今年9月,玉米臨儲價格下調,未來是否會執行目標價格政策呢?韓俊回應稱,這個問題很復雜,還在研究,是不是搞目標價格,大家看法都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