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常言:生、死、騰訊。習慣主導他人“生死”的騰訊,也曾面臨生死抉擇。“隱匿”在辦公室里影響數億人生活的馬化騰,甚至曾因區區2000元的服務器托管費而寢食難安。
市值1.4萬億港幣
10月26日,美國財經雜志《福布斯》發布了2015年中國富豪榜,王健林、馬云、馬化騰位列三甲。
相較其他兩位在過去一年間制造出來的新聞,馬化騰的動靜要小很多。但和之前一樣,這位習慣“沉默”的騰訊掌舵者,依舊是最大的贏家之一。“BAT”掌門人中,他今年的財富增加最多。
馬化騰身家上漲,源于騰訊股價,他持有騰訊9.73%的股份。不同于阿里巴巴在去年創造歷史性IPO后的起起伏伏,自2004年6月上市后,騰訊的股價一路飛馳。
IPO時,騰訊的市值僅幾十億港元。發展至今年9月,其市值一度超越阿里巴巴,占得中國互聯網頭把交椅。截至本文發布,騰訊的市值已經超越1.4萬億港幣,十年間增長逾百倍。
這個曾經隱藏于桌面右下角的“肥企鵝”,已然變身成為無處不在的龐然巨物。很多人不喜歡騰訊,但是沒人敢忽視騰訊。對于活在互聯網中的新一代而言,他們用 QQ辦公、用微信社交、在騰訊網上看新聞;他們在京東上購物、用大眾點評團購、通過微信轉賬支付;他們看華誼兄弟出品的電影,在58同城上找工作、買房子;他們玩英雄聯盟、穿越火線,用理財通買理財產品,甚至通過騰訊的銀行貸款……
這一完整生態圈的背后,皆有騰訊的身影,在人們的生活中,它早已無孔不入。
然而,不可一世的騰訊,也曾經無比脆弱。最煎熬時,馬化騰曾希望以60萬的價格將其出售,可是沒人愿意接手。期間,這位如今坐在幾百平的辦公室里影響數億人生活的“高富帥”,備感無力與辛酸,甚至因區區2000元的服務器托管費而寢食難安。
“咱們把騰訊賣掉吧”
1998年,在一家公司擔任工程師的馬化騰,偶然看到了ICQ這款即時通訊軟件,便想將之復制、升級到中國市場。同年,他和同學張志東一起創辦了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做中國版的OICQ.
公司的啟動資金來自馬化騰炒股的盈利,報道稱,他曾靠10萬元炒股,賺得60萬。
公司成立不久,曾李青、陳一丹和許晨曄先后加入,“騰訊五虎”正式抱團。他們用3個月的時間開發程序,在1999年2月研發出了OICQ。這款軟件很快受到追捧,注冊人數在短期內增長至幾萬人。
騰訊的5人小組都是技術出身,做網頁、搞程序可以,對市場運作一竅不通。為了營收,馬化騰硬著頭皮拿產品出去找運營商,但是沒人搭理他。最初的時間里,騰訊只在傳統網絡尋呼業務上有微薄收入,完全入不敷出,一直在燒錢。
用戶基數和流量是如今互聯網企業的“命根子”,但對當時的馬化騰而言,用戶數量增長帶來的并不都是快樂。人數增加,意味著不斷擴充服務器,2000元的服務器托管費對于當時的騰訊而言,都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1999年11月,OICQ的注冊用戶突破100萬,開始發放7位數的用戶號。而此時的騰訊,卻是危在旦夕。
那個月,騰訊收到了美國在線(AOL)的英文律師函,對方稱OICQ侵犯了旗下軟件ICQ的知識產權,要求騰訊立即停止使用OICQ域名。
拿著律師函,騰訊五虎有點傻眼,這幫程序員,哪里懂這個?大家連夜開會,但是商量不出什么對策。
不知如何應對,法律問題只能先拖著,但這事能拖,其他問題卻拖不下去了。會后,張志東告訴馬化騰,公司只剩1萬現金,這點錢別說發工資,飯都吃不起。
于是不久后,5個人再次為“生存”開會,討論來討論去,都找不到掙錢的方法,最后一合計:沒辦法了,咱們把騰訊賣掉吧。
買騰訊,可以得到什么?
會后的幾個月時間里,騰訊五虎一直想方設法把騰訊賣出去。這是一段相當窘迫的經歷,以至于馬化騰從未在公開場合談論起這些事情。
他曾跑去新浪見了王志東和汪延,當時任職搜狐的古永鏘和馮玨也到深圳“考察”過騰訊,但最終都不了了之。
行業內的人“看不上”,團隊便轉攻身邊的資本。馬化騰先后數次找到騰訊的房東——深圳賽格集團,表明想賣掉“小企鵝”,開價300萬,但沒能從賽格那兒拿到一分錢。
廣東電信是騰訊的另一個目標,坐在談判桌上,對方問:“OICQ怎么掙錢?”這件事,馬化騰團隊都還沒搞明白。于是對方回絕說:“全世界沒有一個人知道它怎么賺錢,我們也不知道。”
這邊找賣家,那邊騰訊的用戶數量又猛增幾百萬。那段時間,馬化騰做夢都會因為區區服務器托管費而驚醒。
接連失敗后,馬化騰找到了合作伙伴。當時,騰訊賣了一套網絡尋呼系統給中北尋呼集團,馬化騰便跑到北京,和對方談收購,心理價位還降了100萬。中北的高層聽了之后,以為他是在講笑話:200萬買一個電腦軟件?
買騰訊,可以得到什么?當時,所有接洽的下家,沒有人懂這個問題。馬化騰說,騰訊有技術、有大量基礎用戶這一無形資產,但是沒人接受他的概念。
有合作伙伴愿意幫他們一把,說:要不這么算,騰訊有多少電腦、多少打印機、多少桌子椅子,我們按這個來定價……
南北一圈跑下來,出價最高的是深圳電信局,對方一度開出60萬的收購價格,但這筆交易最終沒能達成。
折騰了幾個月,小企鵝還是沒能賣出去,馬化騰回憶說,當時的心情非常復雜和沮喪。回到深圳時,騰訊的用戶總數已經接近2000萬,馬化騰又組織開會:勢頭這么好,我們先借錢繼續干下去吧。
于是,團隊又找銀行貸款。銀行問他們有哪些可以抵押的固定資產,騰訊回答說有電腦。對方追問是新的還是舊的。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40%股權換了220萬美金
如此到了2000年初,公司的現金流完全枯竭,原本臉皮薄薄的技術青年們,臉皮也都磨厚了。又一次“生存大會”上,幾個人商量:要不找朋友借錢吧。
坊間傳言,那段時間,深圳圈子里認識的人,被他們借了個遍。其中,馬化騰從同在一棟樓、當時任職于深圳電信局的李黎軍那里借了50萬。
等到要還錢的時候,騰訊的勢頭還是沒有扭轉過來,馬化騰說:要不給你騰訊的股份,來抵算欠款吧。李黎軍想了想,還是拒絕了這個要求,畢竟50萬不是小數目,而“QQ只是一個沒法賺錢的‘破軟件’”。
“事后諸葛亮”而論,按照馬化騰當時對于騰訊的估價,他準備還款的股份,如今價值逾千億港幣。
因為實在拿不出錢,團隊向不少債主提出“以股還債”,但是沒人愿意要騰訊的股份。報道稱,一位債主說:真的沒錢沒事,不還也可以,但股票就算了。
騰訊團隊四處借錢之際,網易和搜狐已經赴美上市,風頭一時無倆。這給了團隊以啟發:騰訊未來也可以通過上市融資來解決資金困局。
可惜那時候,騰訊離上市還有“十萬八千里”:公司上下一共18個人,沒有現成的收費渠道。
能借的錢借光了,團隊總結:不能再找只看即時利益的人“下手”,應該將目標定位上市,找風險投資。在當時,風投是個新鮮詞,參會的馬化騰第一次聽說這個詞。
馬化騰開始學寫商業計劃書,他拿著20多頁的計劃書,到處找國際資本,卻依舊處處碰壁。
最后,有報道稱,馬化騰在父親的幫助下終于解決了融資難題。他的父親是鹽田港的董事之一,當時李嘉誠正投資深圳鹽田港。通過這條線,騰訊搭上了李澤楷,小超人旗下的盈科數碼聯合IDG資本,各投110萬美金,拿走了騰訊40%的股份。
這筆融資過程中,馬化騰做了兩次腰椎手術,第二次手術后,他平躺在床上舉著筆記本電腦辦公,一點休息時間都不留給自己。
在國際資本的幫助下,騰訊將OICQ更名為QQ,和AOL協商、解決了侵權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投資不到兩年后,李澤楷便將這部分股權以126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南非MIH集團。兩年凈賺1150萬美元,絕對稱得上是一筆絕佳的投資, 然而這部分股權放置當下,價值是2790億港幣,這意味著,如果小超人保留這部分股權,其資產將超越叱咤風云一輩子的父親李嘉誠。
中國霸主
引入國際資本后,騰訊之后的故事眾所周知。他們與中國移動合作,通過移動夢網實現盈利,之后便一路飛馳。
在Interbrand的2014年的品牌榜單中,騰訊已經超越中國移動,成為中國最有價值的品牌。而馬化騰,也同時入選了《時代》周刊與《福布斯》2014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
在贊賞、憤怒、嫉妒、欽佩等一系列復雜評價中一路走來的騰訊,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世界互聯網一極。
多年來,即時通訊軟件層出不窮,但無人能撼動騰訊的霸主地位,即便是來勢洶洶的MSN,也在其面前敗下陣來。相反,馬化騰帶領著騰訊,一直“挖著他人的墻角”,他投資京東對抗阿里,推出的微信支付更是讓馬云如坐針氈。在中國互聯網企業中,騰訊的影響力已然無人能及。
現在,人們已經不想知道馬化騰又買了什么企業、進入了哪些產業,只想知道還有什么是他不能做的。這個曾經轉輾難眠的“企鵝爸爸”,已經成為無數人崇拜的對象,甚至被奉若神明。
但就像那些鮮為人知的騰訊故事一樣,“高富帥”馬化騰依舊低調無言,在悶聲間,不斷打敗昨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