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匯11月9日訊——中國儲戶事實上是在花錢向銀行存款,這對于中國加強消費支出的努力是一次負面打擊。這顯然也和中國共產黨高層提出的增強內需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口號相左。
中國家庭的儲蓄選項本已因大起大落的股市和規模有限的共同基金行業而受到制約,現在經通脹因素調整后向銀行存入一年期存款竟然還要付出0.1%的成本。實際收益率相比1月份時的1.95%大幅下滑。
因銀行存款回報率下降,為達成儲蓄目標,中國儲蓄者將減少支出,這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情況完全相反,在發達國家存款利率降低,通常意味著消費的機會成本減少,從而能刺激消費支出。但這一“節儉悖論”卻在中國公民的身上得到充分體現,因為中國很多人在沒有醫療保險和養老金的情況下,都會選擇增加存款來,抵消銀行存款利率下調所導致存款收益下降。
在補貼銀行和工業幾十年之后,中國儲戶的21萬億美元儲蓄在過去三年的多數時間里終于享受到正常的實際回報。如今新的金融抑制——也就是人為壓低的回報率的做法,卻被被強加給儲戶,以便為投資提供廉價貸款,或幫助銀行沖銷不良貸款——卻卷土重來,這一新階段赫然聳現在我們面前。
國央行在下調利率之后開始推動中國利率自由化,而這也可能是銀行度過此次危機的希望,因為利率自由化可能促使中國銀行間展開利率方面的競爭,從而增加儲蓄收益。
中國存儲收益過低以及由此衍生的低息貸款是中國經濟依賴投資推動的重要原因。中國債務規模目前已達到可以與引發日本失落十年和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水平。中國總體債務自2008年來增長了三分之二,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了208%.
中國儲戶過去幾年的實際收益轉好,這令市場看到了中國銀行業將開始新篇章的希望,而且中國央行過去的舉措更是強化了這種預期,因為央行過去幾次下調貸款利率的幅度都超過存款利率,從而保護儲戶的收益。雖然上個月央行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但央行也已經暗示,不希望銀行對存款的過度競爭。
隨著更多資金流出,央行可能倍感頭痛。彭博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資本外流增至1943億美元,高于8月高位1417億美元有所增加。彭博此次發布的數據將出口和直接投資包括在內。
中國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儲蓄者現在的選擇也更多,因銀行現在銷售的高收益理財產品種類較多。截止今年年底,中國今年的理財產品資產總額將達15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