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還剩不足兩個月時間,在經歷了經濟疲軟企業需求持續不振、利率市場化提速競爭加劇以及風險增大資產質量承壓的多重擠壓下,利潤增速毫無懸念地加速下滑。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銀行業的轉型,也正是在最低迷時期才顯現了成果,展示了未來希望所在。
2015年還剩不足兩個月時間,在經歷了經濟疲軟企業需求持續不振、利率市場化提速競爭加劇以及風險增大資產質量承壓的多重擠壓下,利潤增速毫無懸念地加速下滑。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銀行業的轉型,也正是在最低迷時期才顯現了成果,展示了未來希望所在。
事實上,無論五大行,還是股份制銀行抑或城商行,上市銀行三季報已經透露了明確的信息,呈現出未來轉型的方向和新增長點所在。其中,最突出的亮點莫過于,銀行母體日益強烈的轉型訴求下,子公司改革漸成趨勢;跟隨國家戰略各家銀行紛紛轉戰海外謀生,境外資產實現“大躍進”;而借力“互聯網 +”,商業銀行正在加速推進自身再造。
當前,銀行業轉型已經進入深水區,那么如何看待這些新的轉變,未來還有哪些領域亟待破題?今天,本版刊發一組報道,就相關話題進行探討,敬請關注。
從上周披露的上市銀行三季報看,背靠實力不俗的母公司以及快速增加的市場機遇,一些銀行子公司資產和利潤保持高速增長。而隨著母公司對轉型訴求的日益強烈,不少銀行選擇讓子公司再次“出發”。
從中行不久前表決通過《關于中銀航空租賃私人有限公司境外上市方案的議案》(以下簡稱《議案》),到建行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正在推進子公司改革,上述跡象表明,這次子公司迎來的或將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巨大改變。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銀行紛紛謀求轉型的大背景下,子公司再次出發已被賦予轉型抓手的重要使命。同時,這也意味著子公司發展將獲得母公司更高的關注以及更多資源上的傾斜。
繼續增“量”
無論是自建、參股,還是并購,銀行正通過多種途徑加速組建各類子公司。
9月初,隨著首家銀行系保險資管公司——建信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正式獲批,銀行險企開始向資管行列邁進。
據了解,建信保險資管是由建信人壽和建銀國際(中國)共同發起,注冊資本金為1億元,注冊地在深圳。對于這家公司的成立,建行目前尚未有公開評價。
應該看到的是,建行繼續增加子公司數量的意圖十分明顯。從去年年末獲批的養老金公司到眼下的保險資管公司,在不到一年時間內,該行子公司數量和牌照數量在增加。建行董事長王洪章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還將申請包括造價咨詢等在內的更多牌照。
而據記者掌握的情況,建行如今已擁有6家境內子公司、1家境外非銀行類子公司,也是國內商業銀行中擁有金融及非金融牌照最多的銀行之一。
子公司增“量”不僅是建行的選擇。記者獲悉,已擁有8大類業務牌照、4家直接控股(全資)子公司、5家間接控股子公司的興業銀行有望在今年年內與市場上比較有影響力的互聯網企業、科技公司一起組成興業數字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同樣是在今年,浦發、光大兩家銀行也先后宣布要分拆理財業務并設立子公司進行運營。
增量的背后,有監管部門的鼓勵。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5年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上曾表示,探索部分業務板塊和條線子公司制改革。此外,也有銀行增加收入的現實考慮。
而從收益看,工行三季報顯示,境外機構和綜合化子公司盈利比上年同期增長19.3%;交行境外銀行機構和子公司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13.51%,其資產總額較年初更是大漲35.79%。
積極謀“變”
中行《議案》的通過,被業內看作是商業銀行子公司改制的大趨勢。根據《議案》,中銀航空租賃私人有限公司將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上市僅是銀行子公司今后變化之一。建行副行長楊文升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正推進子公司改革,已經選擇了一家子公司做試點,改革內容包括高管人員市場化招聘,不再由集團派駐。他透露會考慮選擇條件成熟的子公司上市。
一些業內人士評價,與增“量”相比,子公司眼下的變化可以用“質變”形容。對于一些銀行紛紛在此時選擇對子公司進行“質變”,他們認為,當“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質變”自然而然會到來。
以建行為例,建行現已取得投行、基金、信托 、保險、租賃、期貨 、養老金等牌照,子公司觸角已觸及多個領域。除建行外,興業銀行的子公司也同樣涵蓋信托、金融租賃、基金、消費金融、期貨、資產管理、研究咨詢等行業。
在談及眼下對子公司改變的目的時,多數銀行均提到 “提高競爭力”這一共同目標。
從主體地位角度來看,獨立子公司的相關業務主體身份更加明確,因此在跨市場、跨境的投資交易中,與諸如保險、券商等資管機構擁有同等的競爭力。而在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優勢地位,則要進一步激發子公司的競爭力。
同時,有業內人士認為,銀行謀求子公司上市,其目的還在于獲得超額的投資收益。這也得到中行的證實,“此次航空租賃上市將推動中國銀行租賃板塊估值的提升,從而實現中國銀行整體估值的提升。通過此次分拆上市,預計航空租賃將進一步快速發展,其收入和利潤將同步反映到中國銀行的會計報表中,有助于提升中國銀行的整體財務表現。”
大勢所趨
從子公司的發展情況來看,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如建行相關負責人提出,希望子公司與集團互相協同,不要重復推廣相關產品。
除協同問題外,子公司牌照的缺失也困擾著一些銀行。有銀行人士表示,從銀行拆分出去的業務仍屬于核心的金融業務,以此成立的完全獨立的子公司就需要持有相應的金融牌照。這就需要在拆分前,監管機構開設此類牌照,但目前尚不能完全實現。
不過更需要看到的是,子公司制度有利于相關業務與銀行自營業務之間建立更加清晰的權責關系,從而實現制度、資本、法人和人才管理上與銀行傳統框架的真正隔離,也有助于市場化人員考核和薪酬激勵機制的建立。
平安證券分析稱,今年以來監管層多次鼓勵銀行支持綜合服務,實現多元化發展。近期興業銀行獨立金融服務子公司及中行子公司的IPO上市計劃,顯示出銀行在混業經營、分拆及子公司上市方面逐步進入到具體的實施階段。雖然監管仍有不少法律法規框架亟須突破,但長期趨勢已不可逆。
多家銀行更是將子公司發展上升為綜合化經營的競爭優勢所在。如興業銀行表示,以銀行作為核心發力點,發揮銀行和子公司牌照優勢,進一步從傳統業務向多元化業務格局轉型升級,形成強大的多元化、綜合化金融服務競爭力。同時,鼓勵各子公司依托母行加快發展,立足行業特點鍛造核心能力,形成獨特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