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即將登場,這個民間智慧原創的節日威力極大,近幾年還挽起了保險的手臂。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即將登場,這個民間智慧原創的節日威力極大,近幾年還挽起了保險的手臂。
今年雙十一不僅是電商間的群雄逐鹿,保險業也率軍迎戰。參與的保險公司越來越多,圍繞雙十一的險種也有新增成員,形成以退貨運費險、物流破損險、正品保證險、品質保證險的保險陣營。
上述保險無疑有利于互聯網保險業改變“渠道”印象、打造“險種創新”形象,可這些保險新產品真的讓消費者獲利了嗎?
退貨運費險、物流破損險以及品質保證險確實是針對潛在風險設計,這些風險因素的誘發原因也都是人為不可控的。比如運輸途中的天氣或路況、商品的正常殘次率等。但是多想一想就會發現,正品保證險和其他三者的性質是不同的。
所謂正品保證險,是指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買到假貨后,不僅可以無條件退貨,還能夠得到保險公司的賠償,賠償金額是商品價格的若干倍,而保費則由商家或電商平臺買單。
表面上看,消費者既沒有出一分錢保費,如果買到假貨還能得到高額賠償,豈不是穩賺不賠。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首先,消費者權益不能被保險掩蓋。無論電商還是傳統商業,消費者購買了假冒偽劣產品理應得到無條件退貨及賠償,這是消費者的正當權益,也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這與正品保證險是否存在無關,更不是電商平臺給予消費者的額外“恩惠”。
其次,正品保證保險很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商家銷售的商品究竟是正品還是假貨,他們心知肚明。賣正品的商家根本不需要正品保證險,而知假售假的商家恰恰渴望正品保證險。萬一被投訴,他們甚至不用自掏腰包賠償消費者,保險公司會替其賠償。若有無良商家自賣自買,再投訴報案,很輕易就能套取保費。
再次,該險種還規定如果要維權,需要由消費者提供品牌方的鑒定報告,這一點也稍顯不合理。很多年前,一些代購商家就打出“支持專柜驗貨”的旗號,企圖增加其可信度,然而大部分專柜并沒有驗貨設備,多由總公司的法務部門負責,專柜也不會提供轉交或遞送服務。因此,絕大多數消費者憑借一己之力很難完成品牌方“驗貨”。
另外,由買家來舉證這種行為本身暗含“無罪推定”的意味,也是不利于消費者的。雖然一些電商在努力聯合知名品牌共同打假,品牌方鑒定的難度是否會降低還未可知。如果電商平臺足夠貼心,應該替消費者完成“打假”的任務,而不是力推看起來很美好實際用處不大的正品保證險。
互聯網保險創新的勢頭正猛,但推出新產品之前也要多一些考量。電商平臺不可只為創新而創新,要真正利用好保險這一分散風險的武器,從消費者身上獲取利潤的同時,也要想著為消費者謀取利益,實現電商與保險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