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承受較重壓力的加工貿易將獲政策援手。昨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包括《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若干政策。業內普遍認為,加工貿易又一次迎來政策東風。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承受較重壓力的加工貿易將獲政策援手。昨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包括《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若干政策。業內普遍認為,加工貿易又一次迎來政策東風。
加工貿易雖然是我國的傳統強項,但在人力、土地成本大幅提升、國際經濟形勢趨弱以及我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加工貿易也遭遇不小的困難。為此,上述會議指出,要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驅動和擴大開放為動力,堅持鞏固傳統優勢的同時,還要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保持加工貿易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強產業鏈分工合作,提升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另外,我國還將促進沿海地區優化轉型,支持內陸沿邊地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有序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深化加工貿易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與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系,推動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曾公開表示,出口成績不好看,固然要看到外部環境嚴峻,但還要從產品結構上尋找新增長點。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在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新政中,提及加強梯度轉移,就是說不能簡單放棄傳統加工業,而是通過區域重構、企業聯合等方式,將原來在東部加工的服裝、玩具等產品,轉向中西部落后地區,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加工貿易的良性發展,也能帶動當地經濟。
在轉移的同時,加工貿易的自身轉型提升也非常重要,比如用機器人來替代勞動力,或者通過內部分工體系的細分,把簡單的來料加工變成品牌化生產等。“總體來說,從目前中國經濟形勢來看,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而是要實現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協調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推動傳統加工貿易前行非常必要,此前,國家已經出臺了系列促外貿政策,接下來還會有進一步的細化政策,使加工貿易順利轉移、升級。” 劉元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