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逆周期調節,穩定市場預期”,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時的表述,透露出財政、貨幣等宏觀調控政策將合力加碼穩增長的清晰信號。
“強化逆周期調節,穩定市場預期”,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時的表述,透露出財政、貨幣等宏觀調控政策將合力加碼穩增長的清晰信號。
從官方最新公布的宏觀數據來看,繼2015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速跌至6.9%,創2009年二季度以來新低后,四季度伊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凸顯。10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連續第二個月處于“1時代”,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4個月同比下降,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9%。
李克強9日與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就當前中國經濟形勢進行座談時指出,要著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中高速增長;著力加快產業升級,縮短新舊動能轉換期,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
他指出,要發揮財政、貨幣、產業、價格等政策的作用,打好“組合拳”,找準平衡點,強化逆周期調節,穩定市場預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供過于求”和“供不應求”矛盾同時存在,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如果各自為政,不能“相向而行”,就無法保證調控效果。此外,考慮到宏觀調控兩難問題增多,找準平衡點有利于避免后遺癥,實現經濟長遠健康發展。
他表示,市場主體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往往容易相互感染傳導,致使本已不足的總需求雪上加霜,經濟陷入惡性循環。有鑒于此,穩定市場預期,防止悲觀論調“自我實現”對當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
徐洪才認為,這需要官方在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的同時,加大穩增長力度,以提振市場信心。
在本次座談會上,李克強給市場送出了多個“定心丸”,包括用好積極財政政策空間,合理加大減稅力度;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以導向更突出的產業政策、更嚴格的標準和監管促進產業升級等。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政策既切中短期內中國經濟的“燃眉之急”,又著眼于經濟的長期發展。
盡管官方已出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并多次降息降準,但減稅、降低融資成本,仍是眼下利潤縮水的中國企業最迫切的呼聲。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66%的中國企業認為當前融資成本仍然偏高,80%的企業呼吁出臺更多稅收減免政策。
當前,中國財政收入增長隨經濟下行明顯減速,而支出仍在剛性增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擴大減稅力度將在保證不超出財政可承受能力,不使財政收支矛盾顯著加劇的同時,與產業和貨幣政策相配合,更加強調定向減稅。
白景明分析稱,用好積極財政政策空間,意味著財政赤字今后將更加重視在擴大需求和防控風險方面的平衡,更加注重定向精準發力,盤活存量資金,確保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穩增長最急需的“刀刃”上。
在徐洪才看來,目前降準仍有較大余地,貨幣政策今后還有寬松空間。
而推動產業升級,是傳統制造業擺脫困境的必由之路,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此情況下,以導向更突出的產業政策、更嚴格的標準和監管促進產業升級,將有利于加快產業重組,同時帶動相關技術和設備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