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國央行發布新政,將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試點擴大到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遼寧、江蘇、湖北、四川、陜西等9個省市,這是前期央行在山東、廣東省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形成可復制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在更廣范圍試點。消息一經傳出,迅速引發媒體的廣泛熱議。有媒體解讀為中國式“微刺激”,還有媒體認為“中國版的QE”來了,甚至有人經過模型測算,從理論上說這次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可釋放7萬億流動性,于是有人驚呼“7萬億來了”。
我們到底如何看待央行這次發布的新政,央行的這項新政能給商業銀行和中小微企業帶來什么影響呢?
這里面首先要搞清楚當前中國信貸的矛盾在何方。銀行為了風控的需要,在提供貸款時,必須要中小微企業提供抵押性資產,此外,一些商業銀行在審批貸款時設置了最低貸款額起點、貸款轉存等附加性條件。而對中小微企業來說,往往缺乏這些抵押性資產。這種矛盾決定了制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制造企業流動性的廣泛不足。
這次央行發布的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就是商業銀行將已經放出去的貸款拿到央行質押從而獲得新的資金。
央行這次新政,客觀地說實際上是一次定向的降準行為,對中小微企業應該說會有一定的幫助。它更多地解決的是地方商業銀行合格抵押品相對不足的問題,這就為以解決“三農”、小微企業資金融通為主的城鎮商業銀行提供了條件,也為其擴大“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打開了更好的通道。
當然,這次央行發布的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新政,只是銀行在原有信貸工具籃子里增加了一個信貸工具而已,它不存在“中國版的QE”情形,因為央行給哪些企業投放多少額度,給哪些方向投放都是由央行控制的。在投放時,央行會對商業銀行本身作評估,對企業貸款資格的良性程度也會作評估,而且投放額也是央行控制的。
所以,央行關于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新政不會出現流動性的泛濫,更不是“中國版的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