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8年,P2P網貸圈中發生了許多自融跑路的平臺,本文梳理了自融的主要形式和幾家家具有代表性自融倒閉平臺以及一些如何鑒別自融平臺的方法。
2015年10月10日,曾經在2013年轟動P2P網貸行業的深圳平臺“網贏天下”涉嫌集資詐騙案在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庭開庭判決。判決書顯示,該案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論處,而不是投資人和公訴方訴求的集資詐騙罪。毫無疑問,此次判決又為P2P網貸行業的健康發展添加了一塊基石。在“網贏天下”案中,平臺負責人將投資人的錢用于他途,其行為超出了P2P網貸平臺信息中介的功能定位,缺乏相關機構的法律許可,無合法理由,構成非法集資。
一般來講,非法集資在P2P網貸中常與自融一起談論。因為犯罪嫌疑人非法籌集的資金一般都是用于自己或與自己有利益關系的事項。自融已經是網貸圈一個古老的話題了,隨著行業加速地成熟,敢自融或者是能成功自融的平臺的確是越來越少見,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自融的“幽靈”一直在變換自己的外衣,行業因此并未完全“免疫”于自融的風險。
自融現象的出現與無明確的法律監管有直接的關聯。7月份的互金指導意見征求稿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關于P2P網貸企業自融的相關規定,但是在已有的金融法律層面,平臺自融屬于違法行為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同時據有關消息,P2P網貸的最終監管條例肯定會有關于禁止自融的相關規定。
過去的8年,P2P網貸圈中發生了許多自融跑路的平臺,本文梳理了自融的主要形式和幾家家具有代表性自融倒閉平臺以及一些如何鑒別自融平臺的方法。
自融形式
第一、集資詐騙跑路
集資詐騙是自融最惡劣的動因。這些平臺打著網貸的名義,發布虛假標的匯集投資人的錢,當匯聚到一大筆錢,在標的逾期被發現之前卷款跑路。如恒金貸,上午剛剛開業,下午即跑路。
第二、借舊換新龐氏騙局
當平臺因為經營不善或者風控做的不好導致平臺出現大量壞賬時,為了繼續經營下去,平臺隱瞞壞賬的事實,同時發布虛假標的籌集新的資金墊付給先前的投資人,企圖通過以新還舊的方式渡過難關。
第三、投資其他高利潤行業
經營P2P平臺是一件既費時又費精力的事情,有的平臺創始人為了不勞而獲、貪圖利潤而鋌而走險,發布虛假的標的騙取投資人的錢,然后挪用投資人的錢去投資其他暴利或非法行業,如高利貸、賭博、毒品,然后企圖將獲得的利潤分一部分給投資人,自己留取一部分。這種做法是嚴重違法,同時風險極高的。
第四、為自己的關聯企業服務
P2P平臺發布的標的是平臺老板自己的投資項目或者是與自己關聯的企業項目,這是自融中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如浙江溫州女老板開設P2P平臺“德賽財富”融資,大部分資金用于自家企業。
自融倒閉平臺
第一、“東方創投”自融事件
“東方創投”自融事件是我國P2P網貸行業首例自融判非法吸存的事件。不久前,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對P2P網貸平臺東方創投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案進行了一審判決,根據判決書,該平臺合伙人鄧某及李某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和有期徒刑2年緩行3年。
東方創投是2013年6月成立于深圳的一家P2P平臺。短短4個月后,該平臺即宣布停止提現。2013年11月,東方創投負責人鄧亮和李澤明相繼自首,經過法院的調查取證,鄧亮和李澤明因為經營能力不足,導致投資人虧損,為了繼續運營私自挪用用戶資金進行其他項目投資,截至2013年10月31日,東方創投吸收投資者資金共1.26億,其中已兌付7471萬元,實際未歸還投資人本金5000多萬元。
第二、“盛融在線”自融事件
盛融在線隸屬于廣州志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曾是廣州最大的P2P網貸平臺,總成交量曾高達126億元。如此龐大的平臺在2015年初轟然倒塌,違規自融是其致命的傷。
2015年,春節前夕,盛融在線提現困難的消息在坊間流傳。2月11日,盛融在線在官網發布公告,限制2000元以上金額提現,此消息將盛融在線資金告急推向了高潮。短時間內,大量投資人要求提現,金額高達4.3億,無能為力的盛融在線無奈關閉整頓。
盛融在線負責人劉志軍在解釋資金去向時表示,江蘇省的一個高科技園項目借走了盛融在線的大筆資金是導致盛融在線因擠兌而倒閉的關鍵原因。后來據記者調查發現,劉志軍口中的這個項目,就是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江蘇聯炬智慧城,2014年11月8日正式落戶,同時更讓人吃驚的發現是這個項目的運營公司江蘇聯炬高新技術創業公司(簡稱江蘇聯炬)居然是劉志軍的關聯公司,劉志軍一直擔任該公司的董事長,直到盛融在線東窗事發,才緊急卸任。毫無疑問,盛融在線借款給江蘇聯炬就是劉志軍個人赤裸裸的自融。
早在2012年7月,某知名P2P公司高層在網上爆料指責“盛融在線成立以來,劉志軍就是最大的借款人”。根據某知名第三方信息平臺調查,僅用tonyliu一個賬號,劉志軍就在自家平臺上總共借款了1.89億;更有業內人士稱,劉志軍擁有的賬號遠不止這一個。目前盛融在線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已被刑事立案。
第三,“德賽財富”自融事件
2015年8月27日,溫州廚工釀造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徐芳等人設立P2P網貸平臺“德賽財富”非法吸存案一審落幕。被告人徐芳、鄭永、葉海燕均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30萬元;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緩刑三年,并處罰金5萬元;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并處罰金1萬元。
德賽財富成立于2013年8月,由溫州市乾偉特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運營。平臺打著P2P網貸為投資人牟利的名義,承諾年化收益24%的回報和高額獎勵,向社會公眾推廣P2P信貸投資模式,吸收公眾通過銀行轉賬或第三方支付平臺轉賬到“德賽財富”平臺開設的賬戶。
截至2014年4月份,“德賽財富”共吸收約118名投資人共計約2942.95余萬元,徐芳將該些款項部分用于“德賽財富”網絡投資平臺的創建和日常運營,部分用于溫州廚工釀造有限公司的經營,造成1358余萬元的款項無法償還。
如何識別自融平臺
第一、是否存在資金存管制度
對于P2P平臺來說,銀行資金存管將是監管層的硬性要求,不過在正式監管文件出臺之前,有的平臺仍然不選擇資金存管或選擇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資金存管。不管是銀行還是第三方支付,存管的目的就是為了將投資者的錢與P2P平臺的錢分開,杜絕平臺自融和挪用用戶資金的可能,是保障用戶資金安全的有效措施。如果尚存在無資金存管的P2P平臺,那么自融跑路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投資人需謹慎。
第二、標的的分析
通常來講,自融的標的為虛假標的,利息高、期限短,同時標的信息不透明或者相對簡單和彼此雷同。對于短時間內發布大量大額標的或頻繁地發布等額小標的都可能是自融的主要征兆。
第三、借款人分析
自融平臺一般借款人數量比較少,借款人信息雷同,或者同一借款人多次成功借標,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借款人是企業法人,那么需要查詢了解清楚其是否為關聯企業。
第四、平臺信息查詢
查詢平臺是否有完整的工商登記手續,平臺團隊信息是否真實。通過跟知名平臺進行比較,其網頁設計,內容布局或信息完整度是否可靠等等。
隨著行業的自我完善,P2P平臺的自我美化手段也越來越多,是否存在自融嫌疑越來越難判斷了,但是其造成的風險確實是實實在在的。除了直接給自己融資以外,其他的間接自融因為多層次的關聯而導致其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而不易被察覺。自融就是P2P網貸行業的一種風險,故意自融的平臺雖必定作死,但投資人需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