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進口大豆逐漸成為國內壓榨企業的主要原料供應,企業國際期貨市場參與利用程度也開始加深。通過國內國外市場管理大豆進口和國內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開始成為進出口和壓榨企業的經營模式之一,并深刻影響大豆產業和國內現貨市場。
隨著進口大豆逐漸成為國內壓榨企業的主要原料供應,企業國際期貨市場參與利用程度也開始加深。通過國內國外市場管理大豆進口和國內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開始成為進出口和壓榨企業的經營模式之一,并深刻影響大豆產業和國內現貨市場。
從2006年1月大連商品交易所(簡稱大商所)上市豆油期貨,構建起大豆及其下游豆粕、豆油這一國內期貨市場首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品種避險體系,至今迎來第十個年頭;而國內外油脂人每年11月份所惦記的、由大商所與大馬交易所每年在中國廣州召開的油脂油料行業盛會——國際油脂油料大會今年也走進第十個年頭。
市場人士稱,十年來,大商所油脂油料期貨品種不斷豐富,從最初的大豆、豆粕兩個品種發展成為包括大豆、豆粕、豆油、棕櫚油等在內的相對完善的產業鏈系列品種板塊,市場規模不斷壯大,市場結構日趨完善,產業國際化程度空前提升。油脂油料產業大會也伴隨期貨市場的發展壯大成為行業的盛大活動和交流溝通的高端平臺。
在油脂油料產業發展歷程中,油脂油料產業規模發展擴張與期貨市場的發展壯大同步行進。
數據顯示,2006年,國內大豆壓榨產能不到5000萬噸,截至目前產能已經近1.4億噸,現在每年我國加工大豆7000萬~8000萬噸。2005年,國內飼料產量1億噸左右,飼料企業1600余家,而今年我國飼料產量已經攀升至2億噸,飼料企業變成9000家,并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2014年中國大豆壓榨報告及2015年展望》報告指出,中國大豆加工產業發展歷經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油廠發展的初始階段,2004年,油廠日加工能力在500噸~1000噸可以算一個大型油廠,市場運作屬于粗獷式,無風險管理意識。在2004年CBOT大豆價格從10美元/蒲式耳跌至5美元/蒲式耳的時候至2012年,國內油廠開始進入第二個階段,隨著外資企業的大舉進入,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大型國有企業和部分管理先進的民營企業風險管理能力陸續提升,對期貨市場的認識出現質變,開始主動尋求期市大豆、豆粕等品種利用之路,同時通過內外盤套利規避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獲得了長足的發展。2012年之后,國內油脂壓榨行業進入第三個階段,隨著參與期市力度的加大和深入,簡單的套期保值已經不能滿足企業需求,內外盤價差、外匯變化、宏觀經濟情況以及市場價格的漲跌幅度和速度都成為企業參與市場交易的策略因素,國內大豆壓榨行業對期貨市場的使用開始進入精細化操作階段。
原東凌糧油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建飛曾表示,2004年,“大豆地震”中我國油脂油料行業經歷過一次危機,企業雖然有了風險意識,但當時缺錢又缺“腿”,期貨市場上當時僅有豆粕期貨這一條腿。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外企、央企等主導了市場,套保理念開始在眾多油脂油料企業中深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伴隨著企業對期貨工具的運用逐漸嫻熟,市場出現了一些新的期現結合模式,為企業提供了更加完善的避險方案。如基差交易,油廠通過基差交易可以完成完整的海內外套利模式,完全鎖定風險和利潤。
在期貨市場發展和期貨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價格互動及企業市場參與利用程度的深化,也直接推動了產業和市場的國際化。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大豆品種便以無配額管理和3%的低關稅農產品成為與國際市場對接的品種,國內外期貨市場相關性、互動性大大增強。隨著進口大豆逐漸成為國內壓榨企業的主要原料供應,企業國際期貨市場參與利用程度也開始加深,國內期貨市場品種體系的健全則進一步吸引國內壓榨企業深度介入國內期貨市場,通過國內國外市場管理大豆進口和國內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開始成為進出口和壓榨企業的經營模式之一,并深刻影響大豆產業和國內現貨市場,也由此使國內企業在現代市場經營理念和模式上逐步實現與國際市場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