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多家運營商宣布月底流量不清零之后,“流量偷跑”突然成為了近期通信行業的新熱點。
自從多家運營商宣布月底流量不清零之后,“流量偷跑”突然成為了近期通信行業的新熱點。從有用戶3小時用掉23G流量,到有用戶1天用掉1G流量,這些新聞紛紛登上各大報紙頭條,但最終查實卻是烏龍事件。有通信專家告訴記者,如今智能機高達普及的時代,用戶身邊有不少流量陷阱,而養成良好的用機習慣,才能避免流量被偷跑。
20分鐘用掉900M?非也
近日,記者接到市民報料稱,自己的手機在20分鐘內莫名其妙跑掉了近900M流量,懷疑是運營商“偷跑”流量所致。接到報料后,記者咨詢了為該用戶提供服務的佛山移動公司。
在獲得客戶授權的情況下,佛山移動調取了客戶上網相關數據。經工作人員對比發現,該用戶的手機在該時間段曾通過微信鏈接登錄某視頻網站,短時間內產生了933M流量。收到客服人員的核查情況反饋之后,該用戶才確認曾在該時間段通過微信群接收了流量較大的視頻,一不小心就耗費了900M流量。
佛山移動工作人員表示,除了誤點鏈接之外,暗中植入手機的木馬也會耗費用戶的流量。近日,工信部組織對40家手機應用商店的應用軟件進行技術檢測,發現不良軟件35款。其中有的應用軟件會違規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用以牟利;有的會通過強制或誘導用戶安裝本不需要的應用,造成用戶的流量損失;還有的會在后臺執行“吸費”程序,自動發送短信觸發扣費,攔截運營商扣費提醒,在不知不覺中耗費用戶的流量或話費。
不良習慣成為“流量殺手”
其實,為了防范流量被過度消耗,運營商也各出奇招。記者了解到,廣東移動一用戶曾在凌晨4時被手機病毒“偷跑”高額異常流量;與此同時,運營商的流量消費保護機制及時生效,連續向客戶發送了54條流量提醒短信,并啟動“流量封頂”機制,將流量費限定在500元,有效避免了“天價流量費”。
不過通信專家也建議,除了運營商提供的保障之外,用戶也要養成良好的手機上網習慣。例如安裝殺毒軟件,通過正規應用商店下載軟件,不要隨意打開來歷不明的鏈接或掃描二維碼,謹慎開放手機讀取短信/彩信和位置信息的權限,以及通過運營商或第三方的“流量管家”軟件檢測流量使用情況,以此避免流量的耗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