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名財稅專家徐洲長期從事財稅咨詢工作,他現在有了新的頭銜—-《互聯網金融信用評級與認證標準》課題組專家。這個課題組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和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聯合設立,將在今年年底前,編制完成中國第一個互聯網金融信用評級與認證的國家級標準。P2P企業哪家強,屆時將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上海知名財稅專家徐洲長期從事財稅咨詢工作,他現在有了新的頭銜—-《互聯網金融信用評級與認證標準》課題組專家。這個課題組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和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聯合設立,將在今年年底前,編制完成中國第一個互聯網金融信用評級與認證的國家級標準。P2P企業哪家強,屆時將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陸金所究竟強不強?
P2P企業哪家強?大名鼎鼎的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陸金所),今年遭遇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
今年3月12日,中國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簡稱,大公)決定將陸金所的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預警觀察名單移入黑名單。這是大公今年第4次對陸金所的信用發出警示,而且是最嚴重的一次。
陸金所對這一負面評級表示不滿,今年3月16日發布聲明,批評大公沒有進行實事求是的調查。
隨后,今年4月27日,中國社科院和中國經營報,又為陸金所挽回了一局。這2家第三方組織在北京舉行了“首屆卓越競爭力P2P評級頒獎典禮”,共有20家網貸企業獲獎,其中包括陸金所。
陸金所是否就此洗去冤情呢?需要指出的是,大公和中國社科院都具有相當的話語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一言九鼎,而且雙方互不隸屬、互不糾正,它們的各說各話,給陸金所帶來了完全不同的企業形象。
行業亂象伴隨著評級亂象
在陸金所發生信用評級風波之前,對于評級業亂象的批評聲音,已經源源不斷。
近幾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業異軍突起,無論規模還是數量,都呈現迅猛發展的勢頭,尤其是P2P網貸領域,在負利率的背景下,成為企業和私人的理財、保值升值的選項。
但是互聯網金融業的問題和風險也同步凸顯,比如,行業發展“缺門檻、缺規則、缺監管”;客戶資金安全存在隱患,出現多起經營者“卷款跑路”事件;從業機構內控制度不健全,存在經營風險;信用體系和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不健全;從業機構的信息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等。
我國于2005年推出短期融資券,信用評級業務隨之發展,并逐漸形成了互聯網金融信用評級產業。綜合多方面因素,該產業的現狀同樣令人堪憂,有兩大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是信用評級過程中主觀判斷過多,公正性遭質疑;二是信用評級數據獲取難度大,真實性堪憂。
我國個人征信體系不完善和不開放,借款者和評估方之間信息極度不對稱;數據是信用評級的核心,但是P2P公司之間并沒有信息共享機制,數據嚴重碎片化,很難挖掘出真實有效的評級數據;互聯網金融業和評級業,缺乏統一規范的歷史數據披露標準。
“信用評級市場無序競爭、公信力不強等問題,制約了債券市場的進一步健康發展。”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簡稱,交易商協會)相關負責人直言不諱,認為這個行當存在“以價定級”或“以級定價”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對信用評級行業的信任度。
2012年12月中旬,國家發改委在一份規范企業債市場的文件中,提出了“規范信用評級,防止評級虛高”的要求。2013年1月8日,交易商協會正式發布了《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信用評級業務自律指引》,力圖提升信用評級行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今年,社交媒體繼續傳出對信用評級行業的批評聲音,比如,“網貸評級市場評判標準各異”,顯示評級業亂象并未消除。社交媒體呼吁,政府部門及時出手,扭轉標準規范缺失的局面。
需要解決“誰說了算”的問題
今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務院法制辦、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標志著互聯網金融正式告別監管缺位、無序發展的時代,拉開了規范化健康發展的序幕。
其中,為推動全社會信用基礎設施建設,《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支持具備資質的信用中介組織開展互聯網企業信用評級,增強市場信息透明度”。
商務部研究院信用評級與認證中心徐德順副主任表示,用傳統金融評級機構的方法評估P2P平臺并不科學,因為互聯網金融本身是一種創新模式,具有不同的自身特色,要創造出一套新的評級方法。他認為,有別于傳統信用評級主要通過財務數據及償債能力征信,P2P網貸平臺更重要的是對其經營能力、風控能力和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的評估。
商務部不在發布《指導意見》的十部委之列,但是商務部是我國主管商業經濟和貿易的政府部門,而且,商務部研究院信用評級與認證中心,面向社會開展信用評級和認證業務,1987年就在國內引進了世界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技術,開創中國信用風險管理的先河。中國第一筆國際應收賬款管理與追收業務、第一份企業資信報告、第一份市場研究報告和第一筆國際保理業務均在此誕生。
“在全國建設企業信用體系,是商務部的戰略部署,商務部要研究、推廣適用于中國市場的信用評級與認證技術規范,服務于企業信用評級與認證工作。”徐洲透露,首批為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的成員進行信用評級與認證,就是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最有力的舉措。
商務部研究院,以及一批互聯網金融的領軍企業、標桿企業,已經抽調精干力量,共同編制《互聯網金融信用評級與認證標準》,“這將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第一個國家層面的標準,定于今年(2015年)年底向社會公布,征求建議,定于明年(2016年)正式推行。”徐洲介紹,,該標準將從注冊資本、企業規模、成立年限、資金規模、收益率、逾期率、風控機制、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從業人員資格、典型成功項目等方面,建立客觀評價體系,并引進律師事務所、審計報告等第三方鑒證制度,確保企業信息的客觀和真實。
徐洲在上海長期從事財稅方面工作,他向商務部研究院信用評級與認證中心提交了“施政綱領”,將結合專家、企業、投資者的意見、需求,實行一系列符合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新標準、新方法,“將杜絕‘一評定終身’,引進主權機構評級的模式,建立動態機制,至少每年復評一次,會對投資者更有參考價值。”
在《互聯網金融信用評級與認證標準》確定后,將配套建設查詢系統,“研究人員調查了商業性頒獎、商業性評級的缺陷,我們對凡是參與評級的企業,將實行各種信息的公開查詢,讓投資者把握收益與風險。將在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國網的專業頻道,建立系統,提供互聯網金融企業信用等級及相關信息的日常查詢。”
徐洲強調,《互聯網金融信用評級與認證標準》課題組對標準的編制工作持開放態度,“有任何建議和具體提議,都可以聯系課題組辦公室,我們歡迎專家、標桿企業共同加入這項有益于互聯網金融的國家戰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