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凈買入“退出”背后:震蕩期的自營業績透視】數據顯示,23家上市券商第三季度的自營業務收入較二季度出現了較大程度的跳水,其中山西證券、太平洋證券等8家券商的三季度自營收入出現了浮虧;與之相比,國海證券所受影響最小,其自營收入環比僅下滑了8.72%。
經過股指二季度的沖高和三季度的大幅震蕩,多家券商的投資收益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變化。
據數據顯示,23家上市券商第三季度的自營業務收入較二季度出現了較大程度的跳水,其中山西證券、太平洋證券等8家券商的三季度自營收入出現了浮虧;與之相比,國海證券所受影響最小,其自營收入環比僅下滑了8.72%。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股市在三季度出現大幅下挫影響了券商自營的年內浮盈,但債市的相對走強則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其全年的業績。
而在監管層要求券商自營股票凈買入之下,部分券商三季度的交易性金融資產規模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調整。
其中國海證券、方正證券等6家券商的自營盤規模較中報擴張了超過了100%,但另一方面,也有中信證券、西南證券、長江證券和山西證券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出現了縮水。
數據顯示,共有53家券商自營盤出現在了流通股重倉機構名單之中,合計持股數約為69.57億股,持倉市值達803.58億元,而在今年6月底,券商重倉流通股合計市值尚為848.72億元,重倉股市值下降了45.14億元。
這也意味著,雖然監管層要求券商實施凈買入,但券商在二級市場上的持股配置也更加分散。
而在上市公司層面,被券商重倉其流通股的公司多達462家;萬科A、國泰君安、北京銀行等權重股被券商所重倉,其中萬科A的券商集中持倉市值達110.5億元。
在流通股持股比例上,利歐股份、海利生物、龍馬環衛三家公司的券商持倉比例超過了10%,而被券商合計重倉持股超過5%的上市公司達到了3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