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不斷加速與完善,陜西社會信用體系目前已初步建立,有效促進了市場服務和企業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相關專家表示,陜西信用信息共享和監管仍存在諸多限制因素,需要通過機制和法律配套加以完善。
借助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不斷加速與完善,陜西社會信用體系目前已初步建立,有效促進了市場服務和企業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相關專家表示,陜西信用信息共享和監管仍存在諸多限制因素,需要通過機制和法律配套加以完善。
信用體系助推社會管理
從2007年開始,陜西省以建設“誠信陜西”為目標,在全國率先啟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陜西省決策咨詢委社會組組長馮家臻表示,在金融系統方面,陜西的企業征信系統采集了全省21.4萬戶相關企業的信用信息,包括企業基本信息、財務信息、信貸信息以及其它有助于判斷企業信用狀況的信息。征信系統向金融機構提供查詢的同時,也向政府、司法機關和金融監管部門提供信息支持,在防范信用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改善融資環境、增強企業信用意識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同時,陜西省針對企業信用體系所打造的失信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陜西省質監局對全省所有納入行政許可管理和強制性認證管理的重點產品生產企業建立了質量信用檔案,組織全省204家企業編印了各自的《企業質量信用報告》,并在全省汽車經營企業中開展了質量誠信公開承諾活動;陜西省環保廳在其門戶網站開設了“污染源環境監管信息公開”專欄,定期向社會公布“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和違規企業信息;陜西省農業廳在涉農企業開展“誠信農企”活動,對有違規行為的市場主列入經營異常“黑名單”,實施重點監管、新聞曝光、社會公布等失信懲戒措施。
“從已有的效果看,企業信用體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市場,促進了企業誠信經營。許多企業開始自覺積累信用資本,提高信用能力和信用風險的管理水平,陜西企業的競爭力也因此得以增強。”陜西省工商局副局長田中智說。
信用信息共享仍存瓶頸
雖然陜西的企業信用體系已經初步成型,但企業信用信息互聯共享目前依然存在瓶頸。據陜西省信息中心副主任張軍介紹,陜西省公共信用信息交換平臺整體規劃為省、市兩級,其中省級信用信息平臺和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已于2012年建成運行。目前陜西工商注冊的140萬家企業,包含個體工商戶在內的信息已采集入庫,收錄企業信用記錄800余萬條。
田中智表示,由于目前許多部門內部的資源還沒有進行充分整合,在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之后,負責后置許可的各部門需要自行在信用平臺上認領信息,在各部門將系統與平臺充分對接之前,尚無法進行有效監管。
馮家臻認為,過去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給職能部門間信息共享帶來了一定的障礙。由于部分行業的企業信用信息由國家部委統一集中管理,地方各級部門將企業信用信息通過內部業務系統直接上送,地方無權留底。“這就導致陜西的平臺和系統在征集這些信息時需要征求國家部委的許可,導致一些關鍵和負面的信息不能及時采集入庫,整合難度較大。”
陜西省社科院金融投資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郭普松表示,由于部分市縣尚未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征集系統和信用監管工作機制,信用信息采集共享仍存在一定限制。“現階段企業信用信息主要向省級信用平臺集中,應用服務向各市縣延伸的工作仍處在起步階段,市縣和省級信用平臺實現互聯共享還需要時間。”
多措并舉推進信用體系建設
企業信用意識仍需提高。目前,陜西的多數企業還沒有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信用管理系統,客戶信用檔案管理、應收賬款管理、生產安全信息、產品質量信息、薪酬與社會保障信息等僅處在逐步單項實施的階段。不少企業沒有專門機構和專人負責信用管理,企業客戶信用檔案、授信和應收賬款等方面的基本信用管理制度缺失。
“需要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健全以客戶資信管理、內部授信管理和應收賬款管理為核心的企業信用責任制度。把信用管理滲透到企業管理的每一個環節,與采購銷售、財務管理、勞動保障、質量和安全管理等緊密結合起來。”郭普松表示。
信用服務業有待發展。馮家臻認為,針對目前陜西的信用服務市場發育程度依舊較低,服務機構的公信力不足的問題,陜西需要盡快積極培育一批以企業征信、信用評級、信用擔保、信用管理咨詢、信用培訓為主要業務的中介服務機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信用中介市場,促進信用服務業發展。“企業信用監督管理、企業信用預警、企業信用修復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補強,這也將成為陜西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發展的重要方向。”
企業信用獎懲制度亟待完善。目前陜西全省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建成聯動機制,大多數部門的獎懲都僅限在部門系統的內部。對會計、審計、法律服務和征信、資信評估等中介機構監管力度不足,對信用報告提供虛假信息的失信行為,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聯動懲戒。工商、稅務等部門對優秀的誠信企業盡管采取了激勵措施,但多數仍停留在開放綠色通道、提供服務管理便利等方面,還沒有形成部門之間聯動的激勵機制。
田中智建議,陜西各有關部門在重大項目建設、政府采購、招標投標、國有土地出讓、公共資源交易等重點領域,積極推行第三方企業綜合信用等級評價和信用報告制度,盡快建立、嚴格落實企業信用聯合獎懲機制。
西北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趙守國認為,對有不良信用記錄的企業,除了加大日常監督力度,還要在行政許可方面采取一些制裁。如果涉及到諸如食品藥品安全、工程建設質量等群眾關切、問題突出的重點領域,不但要及時對涉事企業依法予以查處,還要讓這些失信企業從該行業和相關市場中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