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登場”SDR對國家和百姓有何好處?未來人民幣國際化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多元化的“大戲”該怎么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董會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國人民銀行1日凌晨發表聲明表示歡迎,認為這是對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成果的肯定,對中國和世界是雙贏。
人民幣“登場”SDR對國家和百姓有何好處?未來人民幣國際化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多元化的“大戲”該怎么唱?
“問鼎五岳”:人民幣成為首個發展中國家籃子貨幣
“人民幣成為首個入籃的發展中國家貨幣,這是對中國經濟地位和人民幣國際化已有成果的一種認可,更是對人民幣未來真正融入全球貨幣體系的一種激勵。”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這樣評價。
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了解到,SDR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的權利。它是IMF創設的一種補充性儲備資產,與黃金、外匯等其他儲備資產一起構成國際儲備。此前單位SDR的價值由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組成的籃子定值。
根據IMF執董會決定,SDR貨幣籃子擴大至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英鎊五種貨幣,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為10.92%,高于日元和英鎊,低于美元和歐元。
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意味著IMF188個成員國中,擁有超過70%投票權的國家認可人民幣作為安全可靠、值得信賴的國際儲備貨幣,可以順理成章在央行儲備中把人民幣加進去。
目前,全球共有37個國家(地區)的央行類機構公開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總規模超過780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外匯儲備的1.9%左右。
國際儲備貨幣的“大門”打開,會對人民幣形成多大需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估算,如果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升至3%,會帶來對人民幣超過1000億美元的需求。
而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的預測更樂觀。“未來5年到10年,世界對人民幣的需求將呈現爆發性增長,人民幣占全球外匯儲備的比重有望達到10%,需求總規模接近1萬億美元。”
關鍵一步:人民幣獲得國際“背書”利國利民
當今貨幣早已與黃金脫鉤,演變為信用貨幣,國際市場的信心對人民幣國際化至關重要。
IMF發表聲明說,執董會決定自2016年10月1日起,將人民幣認定為可自由使用貨幣。
“有了IMF背書,相當于給人民幣蓋上了‘可自由使用’的權威章,有利于增強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王軍說,國家和百姓都將從中獲益。
按照IMF條件,貨幣納入SDR關鍵標準有兩個,一是所屬國的出口份額,二是能否自由使用。5年前評估時,人民幣遇挫就是因為后者被認為未達標。
近年來,從推動外貿人民幣計價交易,到推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試點,再到啟動“滬港通”、向境外央行類機構開放債券市場,人民幣國際化大提速,人民幣可自由使用程度大大提高。
彈指一揮間。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四大支付貨幣。今年以來跨境人民幣交易量已接近10萬億元,而2009年只有36億元。
人民幣加入SDR水到渠成,但仍具有標志性意義。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告訴記者,SDR真正產生的實際交易并不多,但獲得國際“背書”后,將為人民幣國際化鋪平道路,加速資本層面“走出去”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加速,利好中國企業走出去,增強中國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農業銀行上海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朱楹表示,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無論是融資還是并購,多依賴于境外金融機構。隨著人民幣地位特別是資本項目下地位提升,中資銀行優勢將進一步體現,更好地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
更具有貼近性的“紅利”是,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下開放進程不斷推進,未來中國百姓終能夠“揣著人民幣走遍天下”,避免匯兌的成本和風險。
未來之路:人民幣國際化和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任重道遠
國際儲備貨幣的大門已向人民幣敞開,然而要從“符合條件”到“廣受歡迎”仍有很長的路。而且,新的身份也得肩負新的責任。
“如果你在法蘭克福的咖啡館,既可以用歐元結賬,也可以用人民幣結賬,人民幣國際化就算是真正完成了,這可能得用很長時間。”中德金融和經濟中心聯合總裁呂迪格·馮·羅森的說法,有助于大家保持清醒的認識。
人民幣國際化仍處于初始階段。從使用領域看,當前人民幣在國際跨境收支中的比例只有2.8%左右,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只有1.9%左右,在世界金融市場交易的使用少之又少;從使用方看,使用人民幣的多是與中國有關聯的機構,第三方使用的較少。
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有賴于中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指出,只有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才有可能在中長期打造“強勢”人民幣。
未來人民幣的國際吸引力,要靠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和金融產品的豐富。王軍指出,要在防范跨境資本異常流動前提下,讓持有人民幣的境外機構有更多渠道有序投資境內金融市場,并在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更豐富的金融產品。
“大戲”剛剛開場,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好戲”還在后面。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日前撰文稱,“十三五”將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改進并逐步取消境內外投資額度限制。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預計“十三五”末,人民幣將成為國際性貨幣。
“大戲”剛剛開場,人民幣角色日漸“吃重”。有多大的權利,就有多大的責任。邁向國際性貨幣的人民幣,將會承受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更多關注,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的貨幣和匯率政策、資本流向產生新的影響,要做好充分準備。
人民幣“登場”SDR,由此形成的更加多元化、更有代表性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更加穩定可靠,進而提高新興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中國人民銀行聲明指出:“人民幣加入SDR有助于增強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對中國和世界是雙贏的結果。這也意味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在國際經濟金融舞臺上發揮積極作用有更多期許,中方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加快推動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全球金融穩定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