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理財規模加速增長,但由于自身投資團隊成長無法匹配,委托投資就成了一道主要的渠道。
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理財規模加速增長,但是由于自身投資團隊成長無法匹配,委托投資就成一道主要的渠道。
這一現象,普益財富統計的統一是一個佐證。
2015年第三季度,城商行發行理財產品 11270款,占比32.77%,環比上升2.99個百分點;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商行、農合行、農信社)發行5228款,占比15.20%,環比上升3.76個百分點。區域銀行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和比例大幅上升,存續規模達到約2.57萬億元。就其在國內銀行理財總規模約18萬億元中的比重,還有較大上升空間。
同時,也有券商資管人士反映,今年以來,農商行和城商行委外債券投資規模大增,預計明后年規模還將集中爆發。關鍵在于,委外投資并非簡單地外包投資,銀行必須具備篩選機構和監控風險的能力。
委外投資規模增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綜合了解發現,從委托需求端來看,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理財規模還有較大擴張空間,但同時其專業投資團隊力量則明顯不足。很多小型區域銀行沒有獨立資產管理部門,尤其是對標準化的債券市場,并沒有配備相應人才。
其中,農商行的能力相較城商行更加匱乏。據普益財富三季度統計,城商行發行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為6418款,組合投資類產品4590款,差距較小;但農村金融機構二者相差懸殊,發行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4403款,組合投資類產品僅為758款,不足前者的七分之一。
另有浙江省某城商行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其理財業務委外投資的占比超過50%,盡管委外和自身團隊投資都在發展,但未來一段時間內對委外投資的依賴不會降低。
而從供應方來看,各類資管機構本身發展較快。
在證監會監管體系內,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截至三季度末,券商資管的業務規模已達到10.97萬億元,三年多來增長高達37倍,比重已經超過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占比分別為33.56%和31.11%。排名前十家的券商資管業務總規模達到5.58萬億元,占總規模一半以上。中小型券商資管發力,尋找中小型銀行合作顯然也在情理之中。
有上海地區券商資管人士表示,今年以來,城商行和農商行的銀行理財委外投資規模有所增加,且明后兩年還有爆發趨勢。“目前這塊業務拓展很快,中小銀行的需求很旺盛。”上述券商資管人士說。
據上述資管人士介紹,一般而言,中小銀行委托其投資方式為一對一理財專戶,不涉及分層。一家小銀行委托理財資金規模甚至可能不超過億元。目前來看,銀行方面的收益要求普遍在5.4%-5.5%,超額收益部分,分配方式各異。
“如果對債券投資品種的限制非常嚴格,收益做不上去,我們可能要求所有超額收益。”有滬上券商資管人士透露。
投資監測能力待規劃
談及目前小銀行的委外投資模式,有城商行人士表現出較大疑慮。
某東北地區城商行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對委外機構的選擇很謹慎。除了看中機構的資管能力,能做好收益,另外一個考慮,在于委托機構可以提供諸如宏觀、行業研究等方面信息。“券商是市場上最活躍的參與者,他們有自營投資,也有研究團隊,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可能比銀行更敏感一些。通過委外的合作,也是希望能從他們那學習,提高自己業務的操作能力。”該城商行人士稱。
“委外管理其實是一個很專業的領域,其中涉及到的能力,和你自己做投資,有較大差異”,一名長三角城商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現在很多城商行做委外,合作模式比較簡單粗暴。比如委托的券商報個價(收益率),銀行提供三個月、六個月資金。到期后,再給錢,再談一個價格。但實際銀行對于券商的投資策略、后續執行跟蹤,都缺少相應工具和能力。”
在上述人士看來,現在大部分城商行,尤其是農商行,在委外投資領域屬于初步探索,甚至只是投資外包的階段。銀行資管本身缺乏投資策略布局,在委外投資時,以債券投資為例,對久期、杠桿比例、行業集中度、評級配置等欠缺專業判斷。
南京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戴娟此前也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市場的變化,客戶需求多樣化,會納入新的投資市場范圍,考慮FOF(組合基金的基金)和MOM(組合基金管理人的管理人)的形式。
“但這些模式主要是用來做輔助和組合的。即使是單一委托投資,也是為我們之后的主動管理去服務”,戴娟認為,雖然術業有專攻,但從銀行的角度,在風險控制上,需要強化動態監測和管控能力。
事實上,不管是出于自身絕對投資能力的欠缺,還是由管理理財規模較大所致的精力不足,在興業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顧衛平看來,商業銀行和資產管理機構尋找優秀投資者,搭建投資管理平臺,是未來大資管的發展方向,但委外投資細化來看,有兩個關鍵。
首先,是對委托機構的篩選。聚焦至收益率的歷史業績并不能說明一切問題,宏觀來看,目前國內沒有一套數據體系來綜合評價機構。銀行對于資管機構本身的能力,如何評價,缺乏經驗。
其次,在找好委托機構后,對日常的風險管理和業績評價也還沒有好的監測和評價系統。現在日常管理主要是看產品凈值,但真正有效的管理,需要風險穿透地來監控,需要一個更加實時的系統進行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