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真正失靈的不是市場 而是市場理論】張維迎認為,錯誤的經濟學理論導致了不恰當甚至錯誤的人口政策以及專車監管政策。
12月5日,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在“2015搜狐財經變革力峰會”上表示,錯誤的經濟理論會導致錯誤的經濟政策,從而導致一系列的經濟、社會甚至人文后果。
張維迎例舉了人口政策以及專車政策的兩個例子來說明經濟理論對經濟政策造成的不利影響。
他認為,中國的人口政策受到了功利主義經濟學的影響。過去討論計劃生育政策時,說人口太多,不利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應該限制人口,今天我們說,人口太少,增長太慢,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要鼓勵人口的增長。
他表示,如果我們放棄功利主義的經濟學思維的話,這個問題可能本身就不會出現,我們應該用權利主義的思維來考慮問題,生孩子是一個人的基本的權利,生多少也是個人的權利,如果我們這樣考慮問題的話,我們在任何情況下既不需要鼓勵人們生育,也不需要去限制人們生育,人口有自身的、自然的發展規律。
談到最近同樣熱門的專車監管,張維迎表示,經濟學的市場失靈理論導致了政府出臺不恰當的監管政策。
他表示,交通部出臺的專車新規要求專車公司、平臺公司的司機和車輛應該滿足一定的條件,但事實上,即使沒有政府的監管,一個正常的公司也不會隨便找人來當專車司機、隨便讓車輛當專車,因為公司已經投資了好幾億甚至數十億的錢砸在這里邊,不會放任下屬的司機和專車,毀壞自己的聲譽和生意。
張維迎認為,現在的經濟學有很多問題,導致了很多不恰當的甚至錯誤的經濟政策,他具體闡述了促使自己反思經濟學的六個理由:
一、為了計劃經濟,人類付出了太大的代價,但是全世界1/3的人口都曾經生活在計劃體制下,甚至好多國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們經濟學家有責任進行反思。
二、學過經濟學原理的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市場的失靈,因為市場失靈所以需要政府來去干預它,后來經濟學家也發現,政府干預之后可能并沒有解決問題,因為政府也有失靈,實際我們真正思考一下,可能問題不僅出在政府可能失靈,而且是在市場失靈這個理論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在我看來,真正失靈的不是市場,而是市場理論。
三、經濟學的市場失靈,就是非對稱信息導致的市場失靈。我們仔細想想市場的本質是什么,市場的本質就是非對稱信息,就是分工專業化,分工專業化之所以有優勢,每個人只專注于一件事,對其他事情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只需要精通自己做的事。如果說非對稱信息就會導致市場失靈的話,市場從來就不會存在。
四、今天我們好多經濟學家仍然主張,必須由政府的產業政策來引導資源應該配置到什么地方、什么產業,所以我們可能有戰略產業、核心產業,這些國家必須給予優惠、給予優待的。其實我要告訴你們,第一,縱觀世界,產業政策沒有成功的。第二,其實從理論上講,如果我們的產業政策為了鼓勵創新的話,更不可能,因為創新從本質上講,是不可預測的,就是說任何可預測的東西都不可能是創新。
五、2009年經濟危機真正的危機原因是什么,不是經學學家說的市場的過度自由化,而是政府的金融政策,特別是美國政府的金融政策。由于我們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依照凱恩斯的總需求理論,或者我們現在叫供給側管理,那就叫需求側的管理。這種理論經濟出問題了一定要靠政府的力來救他,低利率、擴大信貸等等,但是我們知道它的后果是什么。
六、傳統的經濟學認為每個人的思維都是由利益支配的,就是我們最簡單的說屁股決定腦袋,但是我長期有一個困惑,如果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利益支配的,并且按我們經濟學家假設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的話,那要我們經濟學干什么,就是說有沒有經濟學,而且不論你有什么樣的經濟學理論,人們該做什么還在做什么,為什么還要經濟學家、哲學家,說明我們的經濟學理論還是有問題的。
以下為張維迎現場發言實錄:
張維迎:在座的各位都非常關心經濟政策,但是我更關心經濟理論,為什么呢?因為其實錯誤的經濟政策都來自錯誤的經濟理論,剛才梁建章先生做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報告,也就是人口政策的轉變。其實我們想一下,中國的人口政策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最重要的是他背后的經濟學理論,這種經濟學理論我們可以簡單的叫他功利主義的經濟學,功利主義的經濟學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事情只要目標正當就可以不考慮手段是否正當,就是說其實每一種能夠達到目標的手段我們都認為它是正當的。好比當我們在論述計劃生育政策的時候,我們要從經濟的增長,過去說人口太多,不利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我們應該限制人口,今天我們也可以說,人口太少,增長太慢,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要鼓勵人口的增長。
如果我們放棄功利主義的經濟學思維的話,這個問題可能本身就不會出現,其實我們應該用權利主義的思維,比如說生孩子是一個人的基本的權利,生多少也是他的權利,如果我們這樣考慮問題的話,我們在任何情況下既不需要鼓勵人們生育,也不需要去限制人們生育,人口有自身的、自然的發展規律。就是說無論過去我們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論述我們應該限制人口的增長,還是現在從提高經濟增長的角度來論述人口的增長,我覺得這個都是有問題的。當然建章我同意你的好多觀點,我們現在中國確實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說人口政策導致的后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看的越來越清楚。我也同意他的好多建設性的意見,我只是說,這是一個例子,說明如果我們接受一個錯誤的經濟學理論的話,我們就會導致錯誤的經濟政策,錯誤的經濟政策又會帶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甚至人文的后果。
我今天講的是“我為什么反思經濟學?”當然我認為現在的經濟學有好多的問題,好多問題導致了我們好多不恰當的甚至錯誤的經濟政策,具體來講,促使我反思經濟學的有這樣六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關于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學界發生的一場關于計劃經濟的大爭論。在這場爭論當中,有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以米塞斯、哈耶克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計劃經濟是不可行的,因為它沒有辦法解決經濟當中的計算問題,而另一種觀點,以奧斯卡·蘭格等人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計劃經濟可以解決經濟計算問題,所以是可行的。但蘭格的著作發表之后,經濟學界普遍認為,蘭格已經在這場爭論當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也就是打敗了米塞斯和哈耶克,認為計劃經濟不可能的這種觀點。從此之后,經濟學家很少有對計劃經濟本身提出批評的,甚至像薩繆爾森這樣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計劃經濟在理論上講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幾乎所有的計劃經濟都崩潰了,都開始轉向改革,就是專項過去所否定的市場化的改革。
蘭格是用什么理論來論證計劃經濟是可行的?就是用當時主流的,現在仍然是主流的,我們叫做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所有的經濟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價格問題,市場經濟也是通過價格解決了資源配置,計劃經濟也可以通過這個方式解決資源配置。既然市場當中價格也要通過試錯的辦法,計劃機關為什么不可以通過試錯的辦法解決同樣的問題呢?他認為是可以的。特別是蘭格最后寫的一本書《市場與計算機》,他認為計算機的發展會使所有的經濟計算問題全部解決。
由于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從上個世紀90年代計劃經濟崩潰的時候,這是很少有經濟學家預料到的,或者沒有主流經濟學家預料到。麻煩在于或者問題在于,在計劃經濟崩潰之后,經濟學家并沒有真正的反思為什么我們的經濟學理論能得到一種支持計劃經濟的觀點,他們好像覺得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繼續用過去傳統的這樣一個方式、這樣一種理論來研究,當然大部分經濟學家是用戶市場化的改革,我只是說他們并沒有真正的反思他們所堅持的這種理論,既可以證明市場是有效的,同時也可以證明計劃是有效的。我覺得為了計劃經濟我們人類付出了太大的代價,但是全世界1/3的人口都曾經生活在計劃體制下,甚至好多國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們經濟學家有責任進行反思,人類付出如此代價的人為的事我們就讓它這樣的過去。所以這場大爭論以及后來的發展,我覺得對我們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反思的需要。
第二個促使我反思經濟學的是,傳統的經濟理論它的目的本來是證明市場的有效性,但給我們學過經濟學原理的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是市場的失靈,因為市場失靈所以我們需要政府來去干預它,后來經濟學家也發現,政府干預之后可能并沒有解決問題,因為政府也有失靈,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理論,一般以公共選擇學派為代表。實際我們真正思考一下,可能問題不僅出在政府可能失靈,而且是在市場失靈這個理論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在我看來,真正失靈的不是市場,而是市場理論。
舉例來說,我們經濟學家認為,在三種情況下市場會失靈。第一,競爭導致的壟斷,所以我們要用《反壟斷法》。第二,由于存在著外部性,導致著每個人的最后決策并不是社會的最后決策,所以要有政府的管制或者補貼或者稅收來校正市場的外部性。第三,認為如果存在信息部對稱,這個時候人們之間的信任就沒法解決,也就導致市場失靈,甚至最簡單說,就是好東西賣不出去,出現了所謂的逆向選擇。其實這三種理論全是錯誤的,我們看市場當中競爭不會導致所謂的壟斷,或者經濟學家完全定義錯了壟斷和競爭,而經濟學家的理想模式是完全競爭,所謂完全競爭,就是說每一個行業都非常小,每一個企業都生產完全一樣的東西,產品品種、質量全一樣,然后收取相同的價格。任何人如果要生產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就是壟斷,因為他的需求局限就向下傾斜。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在座的各位,包括建章、朝陽商業的人士,問你們什么叫競爭?我想競爭很簡單,競爭就是與眾不同,就是跟別人做的不一樣,而在經濟學家看來,只要跟別人不一樣就是壟斷,所以反壟斷的理論依據、經濟學依據是完全完全錯誤的。
按照我們反壟斷的經濟學理論,假如中國現在要挑三家壟斷企業反的話,是誰呢?會不會是中國移動、會不會是中國石油、會不會是工商銀行
再看第三個,經濟學的市場失靈,就是非對稱信息導致的市場失靈。我們仔細想想市場的本質是什么,市場的本質就是非對稱信息,就是分工專業化,分工專業化之所以有優勢,每個人只專注于一件事,對其他事情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只需要精通自己做的事。如果說非對稱信息就會導致市場失靈的話,市場從來就不會存在。但是我們知道,市場創造了分工,創造了非對稱信息,當然也有辦法解決非對稱信息,這就是我講的市場聲譽機制,每個要做的成功一定要有好的名聲。
舉最近的例子,像專車的問題,交通部出了一些規定,這些規定要求專車公司、平臺公司你的司機應該滿足什么條件、車應該滿足什么條件,但是大家仔細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正常的例子,你投資了好幾億甚至數十億的錢砸在這里邊,假如沒有政府管制你會不會隨便找一個人來給你當司機,隨便什么人都想開專車就可以開專車呢,我想如果你不傻的話就不會,因為這樣會壞了你的生意,壞了你的生意公司就會破產,你投資的數十億就打水漂了。所以一個正常人,如果一個人或者足夠聰明的話,他會很注意自己的聲譽的。
反過來看,經濟學認為非對稱信息導致逆向選擇,就是說所謂的優勝劣汰,哪一個國家的逆向選擇最嚴重。我想這些足以說明我們經濟學所謂的市場失靈論是有問題,但是我們經濟學家從來沒有對這種理論進行認證的反思。
第三個促使我思考的是,市場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家,無論資源的配置還是思維的進步,離開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都是不可能的。我們看到中國過去30年的發展,其實選上幾十位、上百位企業家人物,我們完全可以描述中國這三十年怎么發展的,同樣我們全世界發展,過去200多年我們也選上幾百位企業家,我們又可以很好的理解過去200多年世界經濟是怎么發展的。但是很遺憾,我們的經濟學理論里邊沒有企業家,在經濟學原理里邊、在縮影里都找不到“企業家”這三個字,為什么呢?因為根據經濟學假設本身企業家沒有了,經濟學假設人的偏好給定、技術給定、資源給定,而且每個人一樣聰明,未來沒有不確定性,就不需要企業家了。而市場之所以能夠發展,就因為他能夠人口當中最具有企業家精神的那些人調動起來,他們在思考、他們在想象、他們在創新,所以沒有企業家精神的市場理論絕對不是一個正確的市場理論。
第四個使得我思考反思經濟學的,就是我們的產業政策。今天我們好多經濟學家仍然主張,必須由政府的產業政策來引導資源應該配置到什么地方、什么產業,所以我們可能有戰略產業、核心產業,這些國家必須給予優惠、給予優待的。
其實我要告訴你們,第一,縱觀世界,產業政策沒有成功的。第二,其實從理論上講,如果我們的產業政策為了鼓勵創新的話,更不可能,因為創新從本質上講,是不可預測的,就是說任何可預測的東西都不可能是創新。30年前,沒有人能夠預測到今天的產業、今天的技術是什么樣的,同樣我們今天也不可能預測到10年、20年、30年之后什么樣的技術、產業是最重要的。
這些發展靠什么?是靠企業家精神,也就是說,有那么多的人去試,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成功的人就創造了新的技術、新的產業,又推動了社會的前進。而我們依賴于國家產業政策的話,我們經常支持那些不該支持的,而壓制了那些不該壓制的。最簡單的,我們可以說20年前中國花了好多的外匯要建彩電顯象管生產線,可是好多的生產線還沒建成的時候,顯象管已經被淘汰了。幾年前我們好多地方政府在支持新的太陽能芯片作為新能源,我們知道它的后果是什么。但是為什么經濟學家有這樣產業政策的情結,是因為他是懷著經濟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是說我們在研究資源配置,所以資源怎么能夠配置得好,靠市場盲目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個政府來引導,這個假設創新是可以預測的,并且政府比企業家還要聰明,還要能夠更好的判斷未來。
第五個促使我反思經濟學的,是2009年的經濟危機,其實上世紀30年代也有一次大的危機,比2009年更嚴重,那場危機沒有經濟學家預測到,只有兩位經濟學家預測到,一位是米塞斯,另一位是他的學生哈耶克,沒有主流經濟學家預測到。2009年的經濟危機,主流經濟學家也沒有預測到,但是也有一些奧地利學派的,就是米塞斯、哈耶克的門徒預測到了。最麻煩的就是,經濟危機發生之后,好多經濟學家閉嘴了、不說話了,因為他們覺得很被動,好多人把危機歸結為市場的自由化,歸結為過度的放松管制。
我們分析一下真正的危機原因是什么,不是市場的過度自由化,而是政府的金融政策,特別是美國政府的金融政策。由于我們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依照凱恩斯的總需求理論,或者我們現在叫供給側管理,那就叫需求側的管理。這種理論經濟出問題了一定要靠政府的力來救他,低利率、擴大信貸等等,但是我們知道它的后果是什么。
第六個促進我反思經濟學的,傳統的經濟學認為每個人的思維都是由利益支配的,就是我們最簡單的說屁股決定腦袋,但是我長期有一個困惑,如果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利益支配的,并且按我們經濟學家假設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的話,那要我們經濟學干什么,就是說有沒有經濟學,而且不論你有什么樣的經濟學理論,人們該做什么還在做什么,為什么還要經濟學家、哲學家,說明我們的經濟學理論還是有問題的。真正的我們一個人的行為,當然受利益的支配,當然也受他理念的支配,他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特別是一個人怎么理解他的利益,依賴于他持有什么樣的理論。
舉例來說,既得利益者,他可能反對改革。但是我們想一想,現在的這種體制符合他的利益嗎?他可能認為符合,但在我看來很不符合,我們看看那么多的貪官被抓起來了,如果不是這樣的體制的話他可能現在還和他的老婆、孩子過一個很溫馨的家庭生活,但是現在一個在里邊、一個在外邊,他們沒有辦法在一塊生活。所以現在的體制,我說過對誰都不好,所以這才是我們改革的原因。
但如果我們的理念錯了,一部分人認為這個體制對他好,所以我一定要拼死的捍衛他,我這次也想說明的一點,就是說我們好多改革的阻力恰恰是來自我們的理念,而不是既得利益,或者我們對既得利益的錯誤的理解。
我總結一下,這就是我講的六個促使我反思經濟學的理由,當然我知道經濟學界的同行好多人會批評我,因為我剛才講的好多經濟學的假設有問題,大家知道任何科學沒有假設是不行的,而且我也同意,一個理論假設的現實性不是我們能不能接受、可不可接受它的原因,有些假設很不現實,但是非常重要。我說的是,我們經濟學的假設過分的排除了經濟學應該電腦問題,最簡單說,我們假設資源給定、偏好給定、技術給定,而我們市場就是改變這些東西,就是創造更多的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資源,就是要改變人的偏好,我們每一個做企業的人,我想對這一點不會與我有不同的意見。
但是我們經濟學的假設已經把市場本身應該做的事給假設掉了,所以我們的經濟學理論就變成所謂的給定資源的配置理論,我想我們其實需要一種理論,這種理論是什么?人類合作理論。我們人類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我們怎么能夠更好的合作,市場是人類最好的合作制度,因為他是能使陌生人遠隔數千里甚至上萬里的人之間能夠合作,為什么、靠什么樣的規則達到這一點,這是我們經濟學應該研究的。我也覺得,像我一開始講的,我們經濟學應該從功利主義走向權利主義,我們認為人得有些權力任何理由都不可否定的話,我們就可以避免出現像建章剛才講的我們過去人口政策當中的一些失誤。
時間關系,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請看我的《經濟學原理》。謝謝大家?。▉碓矗壕W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