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中非經貿合作關系發展到今天的“互補”,能否在中國進入“新常態”和非洲步入轉型期的關口,順利“升級”到全新模式,格外引人關注。
支持中非經貿合作關系發展到今天的“互補”,能否在中國進入“新常態”和非洲步入轉型期的關口,順利“升級”到全新模式,格外引人關注。
12月4-5日,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暨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在南非召開。
中非合作論壇建立15年來,雙邊經貿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2013年雙邊貿易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2014年更高達2218.8億美元,創出歷史新高,是2000年的20倍。截至2014年底,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總額逾300億美元,是2000年的64倍。
許多非洲問題專家均指出,中非經貿關系之所以在新世紀短短15年間發展得如此迅猛,和雙方在經濟上的“互補”息息相關:非洲盛產資源,需要通過資源出口換取寶貴資金,同時又缺乏各類工業制成品的生產乃至進口能力;中國作為新興經濟大國和“世界工廠”,一方面需要大量能源、原材料,另一方面又需要穩定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市場,中國門類齊全、性價比合理的工業制成品是非洲所需要的,中國對非洲資源的購買,又讓非洲具備了大量購買“中國制造”的能力。近年來非洲資源大國經濟增速遠高于非資源國家,并非偶然。
但毋庸贅言的是,這種互補關系在新時期正受到日益嚴峻的考驗: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今年上半年中國對非投資減少了逾40%。非盟未來發展的核心綱領,是《2063議程》,其核心部分是實現非洲的城市化、工業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培養非洲自身造血功能,為此他們希望中國能加大對非投資、尤其基礎設施投資,并大力向非洲轉移產能,創造就業機會。鑒于非洲大多數國家對資源輸出的嚴重經濟依賴,他們也對中國大幅減少資源需求和進口的可能前景憂心忡忡。
非洲各國近年來普遍認為“21世紀是非洲的世紀”,支持這一論調的兩大支柱,則是非洲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人才潛力。據非盟的數據,2030年非洲城市人口比例將達到50%,2040年非洲勞動力總數將達到11億人,2050年非洲將有20億消費者,從而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中國順風車”的期望值自然更加水漲船高。
過去一年間由于全球經濟形勢不佳,中國出口增速的停滯影響了自身經濟景氣,但中國對非出口卻一枝獨秀,較去年同期全球平均6.1%的增速高出一倍有余。同樣,盡管遭遇“埃博拉”肆虐、恐怖極端勢力猖獗、政局動蕩和資源國際市場不景氣的沖擊,2014年非洲平均GDP增速仍達到3.5%,高居世界第二,中非間的經貿合作功不可沒。
但如前所述,中國從非洲資源進口的減少,和對非直接投資的大幅收縮,不免引起非洲朝野的憂慮,而支持中非經貿合作關系發展到今天的“互補”,能否在中國進入“新常態”和非洲步入轉型期的關口,順利“升級”到全新模式,則格外引人關注。
此次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承諾向非洲提供600億美元融資支持,其中包括50億美元無息貸款和350億美元優惠融資、出口信貸額度及優惠貸款。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密集會晤了眾多非洲國家領導人,討論了包括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促進從非洲進口、支持農業產業化、幫助更多當地人就業等問題。
事實表明,中非雙方均對合作前景抱持很大期待。
非洲是中國經濟升級換代所不可或缺的目標市場、資源來源地和過剩產能轉移目的地,也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環節,如果沒有非洲這個重要伙伴,近幾年中國經濟形勢受歐美“大氣候”影響勢必會更嚴重,今后為謀求更平衡、更安全的經濟布局,非洲的重要性注定會有增無減。
非洲同樣如此。正如許多非洲政要所指出的,“任何非洲國家都無法忽視與中國合作的好處”,如今中國是能與非洲實現“供需自循環對接”的唯一經濟體,非洲要獲得經濟發展后勁,需要基礎設施的大興土木,需要持續穩定的資源輸出以換取所需的發展資金,需要價廉物美、門類齊全的工業產品,需要適合現階段和下階段自身條件、能力的產能、技術以“變現”豐富的勞動力潛能,需要對口的培訓機制和投入以提升本地勞動力能力和價值……能同時滿足如此龐大且復雜胃口的經濟體,目前看來也只有中國一家。
此次峰會期間雙方已認識到在轉型時代讓中非“互補”升級換代的必要性,與峰會同時舉辦的中非企業家大會和中國裝備制造業展,就體現了雙方的這種前瞻性。
但從總體上看,非洲各國對“大手筆”、“大投入”、“大單”的胃口依然過大,對自身優勢的評估(如勞動力資源的價值、投資環境、行政效率等)也仍然存在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而一味“貪大求洋”在中非合作歷史上和現實中都有不少教訓,如何能既滿足發展、合作需要,又避免冒進和浪費,是對雙方的嚴峻考驗。
中非經濟結構和社會發展不斷演進,作為產能過剩國家,中國需要將過剩產能安全地向外轉移,而作為人口增速最快的大陸,非洲擁有世界上最年輕的人口結構,25歲以下人口占撒哈拉以南非洲總人口比例50%,每年新增勞動力1100萬,這一方面對中國轉移產能是極大機遇,另一方面,也要求中國對非投資必須滿足東道主對新增就業機會的迫切需要和愿望。而目前非洲勞動力素質、觀念和管理水平都不足以滿足雙方的需要和愿望,這就對彼此間在就業培訓等方面的合作提出新挑戰。
就在峰會舉辦前夕,馬里剛剛發生了震驚世界的“11·20”恐怖襲擊事件,3名前來洽談合作項目的中國中鐵建高管不幸殉職。這一事件再度表明,中非合作項目和在非經營中國企業、個人的安全,極可能成為恐怖勢力、當地犯罪團伙攻擊的目標。如何在安全問題上解決雙方投資和項目合作上的后顧之憂,是在轉型時代的中非合作進程中,任何一方都無法回避的“大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