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買買買”更瘋狂的消費行為要用什么詞來形容?最近,日本給出了答案:爆買。
據日本livedoor新聞網12月4日報道,自今年春節開始,中國游客赴日“爆買”現象就引起各媒體關注熱議,而根據12月1日公布的日本本年度“新語——流行語”大賞結果,“爆買”這一詞成功入圍,成日本年度熱詞。而這也側面反映了中國游客購買力的驚人程度。
據悉,中國媒體12月3日就“爆買”一詞入選日本熱詞一事進行了報道,認為該詞的入選表明了中國游客強大的消費力已開始影響日本經濟。
海淘清單悄然“變臉”
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國人就常常借助出國的機會到海外,特別是鄰國日本,帶回一些家用電器。在當時的東京秋葉原電器街上,就經常會看到不少國人搬著電視、冰箱、洗衣機,一路辛苦的搬回國內。到了2008年左右,隨著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中國游客在歐洲購買奢侈品“像搶白菜、像春運、像蝗蟲”的報道便經常出現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
如果說前幾年出國揮金如土、一擲千金大量購買奢侈品的是“土豪”的話,如今的“海淘”消費者則更多的是理性消費的中產階級和小康之家了。國人海淘的購物清單也在悄然改變。
根據日本觀光廳發布的最新數據,2015年1月~10月,赴日旅游的外國游客達1631萬人,而其中428.37萬人為中國游客,這說明每4個外國游客中便有一名中國人。據估算,中國赴日游客全年總數有望創造500萬人次的新紀錄。若按照人均消費為1.5萬元來計算的話,2015年全年度的中國游客赴日消費額將達750億元。
那么,中國赴日游客都買了什么?電飯煲、馬桶蓋,還有的大費周章地從日本扛回了天價大米,結果回來才知道,這種“一目惚”大米,在國內市場也有,而且更便宜。比如在我國著名大米產地盤錦,其最低零售價1公斤約為12元。而同樣品種,中國游客花1500元在日本只買了5公斤大米,相當于盤錦售價的25倍。
日本的“一目惚”真的比盤錦市場上的更好嗎?三年前,日本駐沈陽總領事管總領事松本正雄的太太,按照日本的做法對盤錦產的“一目惚”大米進行了試做試吃,從多個方面對兩種米進行了比較,并用表格對比的方式記錄下來。最后她得出結論,盤錦的“一目惚”大米,整體優于日本原產產品。還有同樣受熱捧的電飯煲等產品也存在類似情況。
海外“爆買”不只是“物美”
12月3日上午,身在上海的于女士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下了最后一個訂單。這已經是她第二次參與“黑色星期五”的掃貨。確認訂單、填寫轉運公司的地址和電話號碼、雙幣信用卡付賬,于女士熟練地操作著,平常得就像在淘寶、京東購物一樣。
無論是坐在電腦前海淘,還是出國掃貨,于女士的購物經歷,都是目前火熱的海外購的一個縮影。
來自中國亞馬遜網站的數據顯示,今年“黑五”當天網站銷售額是兩周前“雙11”當天的9倍,是去年同期的5倍。而根據支付寶披露的數據,今年“黑五”海淘用戶規模相比于去年增加了7倍,海淘大軍只用了半天時間就掃走了去年“黑五”一周的訂單量。從去年起開通直郵中國的美國梅西百貨,其人民幣支付功能在今年“黑五”期間甚至一度被擠到崩潰。
不僅是網購,近年來國人出國購物的能力同樣強大。來自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公民出境消費將達1.1萬億元,其中購物消費占據了最大比例。
有調查顯示,一方面,作為旅游目的地,日本受到歡迎的原因包括,“輕松愉快”“服務好”和“價格低廉”。“在日本能獲得在中國享受不到的體驗。的確很想再去”,曾有受訪游客稱,給她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關西國際機場附近的折扣店試穿鞋子的時候,店員特意跪下,解開鞋帶給她穿上鞋。
另一方面,也有專家認為,最關鍵的是日元兌人民幣持續貶值,加之日本政府去年擴大免稅品類范圍,這令很多中國人感覺日本商品“品質優良,且價格低廉”。有不少產生“饑餓感”的國人拜托前往日本的家人和朋友代為購買。這也成了令日本人難以想象的中國游客的“爆買”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
整體商業環境尚須提升
在國外頻繁上演的“爆買”,與國內零售業形成了對比。相關人士認為,改善國內商業環境,提高服務、商品的質量,恢復消費者對國產商品的信心,才能從根本上刺激國內消費。一位有過海淘經歷的消費者對記者說:“如果能用差不多價格買到同樣的東西,我當然愿意在國內買。”
對此,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張影教授認為,這反映出國人不僅僅是對國內的某一種產品的不信任,更是對國內商業環境的不信任。而對國外產品抱有的更大信心,則驅使國人愿意多花精力,甚至財力去購買這些商品。此外,張影還指出,營造主動、放心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感覺買到了實用、超值的商品,才是刺激、提振國內消費的根本。
中國的企業也不失一批靠著誠信經營的“金字招牌”,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始終如一,堪稱現代誠信的典范。它們就是堅持“貨真價實、童叟無欺”這個簡單而樸實的誠信準則的老字號企業。同仁堂、永安堂、鶴年堂、全聚德、慶豐包子鋪、稻香村、紅螺食品,還有傳統技藝遍布的中國照相館、盛錫福、步瀛齋、工美集團、榮寶齋等,這些老字號是中國人做人誠信準則的商業化體現,也是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活名片。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目前中國制造的整體還不夠強,表現在企業總體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很多關鍵零部件,以及關鍵的技術、設備還依賴他國,制成品無論是從質量、品牌,以及相應的服務上,還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在包括手表等一些行業里,中國制造明明已經在技術上國際領先了,但還是默默無聞。商務部國際貿易研究院副院長邢厚媛指出,除了埋頭苦干,還要懂得推廣營銷。在這方面,中國高鐵就是實證。
去年一年,隨著李克強總理的出訪,我國的高鐵也成功收獲了超千億元的海外訂單。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期待中國制造也被“爆買”。今年,“中國制造2025”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我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第一個十年規劃,我國將通過十年的努力,讓“中國制造”能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而這也成了國內眾多優秀自主品牌期盼。
今年,“中國制造2025”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我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第一個十年規劃,標志著我國將通過十年的努力,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如果想要中國制造也被國人和外國消費者“爆買”,那么營造主動、放心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感覺買到了貨真價實的商品就是必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