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制萬分重要。但如果市況影響改革,勢必要先活躍股市。謹慎型投資者要繼續耐心等待利好政策、活躍市場措施的出現。
自從三周前筆者預測大盤再衰三竭見頂后,深滬指已跌近一成且未止跌,筆者請投資者騰出倉位觀察注意的首要參量——注冊制的時間進度也已明朗。對此市場解讀很多,在此不再贅述,僅補充市場忽略部分。
對注冊制的猜測之一
監管層對注冊制有兩個重要表態,首先是在審企業排隊順序不變。截至上周末,已過會65家,未過會中止審查16家,正常待審(排隊)623家,按照表態此688家有掛牌優先權,此后才能處理注冊制新股。上周發審5家均過會,按此進度測算未來3周最多可過會15家,累計最多80家過會待發行企業。估年內主要完成剩余8家的IPO,則此65~80家只能年后發行。起碼要象征性按照IPO新政,發行原核準性部分排隊新股,何況春節長假在2月份。
猜測之一:注冊制新股的發行最快在明年2月份之后。
監管層對注冊制其次是“三個不會”的表態:不會一步到位,不會一下子放開新股發行節奏和價格,不會造成新股大規模擴容。回首今年擴容節奏,3月發行一批26家,4月發行一批小增至30家,“牛氣沖天”后5月發行兩批44家,6月發行兩批48家,大盤暴挫后7月首27家馬上暫停。假如不放開節奏,考慮到暴跌后心態,每月發行50家已是頂格。而排隊企業一直為600多家,幾年來只是不斷用補充財務資料等方式,拖慢上會速度。明年月月50家也就600家。但如市況不好,小心翼翼每月發行25家,設過會近一半為300家,明年僅解決排隊企業,也需用足12個月。
對注冊制的猜測之二
猜測之二:注冊制新股無法長期等待前面排隊者會提前IPO。分析依據是,注冊制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配套,迫在眉睫!
之前股市炒作“供給側改革”板塊,未反映其沉重的一面:打破剛性兌付、處置“僵尸”企業。5月“權威人士”在權威報紙談經濟已有類似表示,并要求信貸去杠桿、房企去庫存。9月份決策層在國企改革會議使用了“處置僵尸企業”措詞,本月上升到“要對僵尸企業、絕對過剩產能的企業狠下刀子”。新近港深兩家股票發行的債券宣布違約,揭開“債券打破剛性兌付”的帷幕。為化解銀行歷史信貸疊加的風險,可能重啟“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也即壞賬銀行。地方國資的不良資產處理公司正在組建。
重頭戲是在股市。注冊制為何擔綱?緣于原核準制下IPO條件“公司在最近3年內連續盈利,并可向股東支付股利;公司預期利潤率可達同期銀行存款利率”,被自然取消。可以為深化國企改革、化解銀行風險、國家戰略布局之中,為若干暫時非盈利企業通過IPO,做大做強做活創造條件。
結論是,注冊制萬分重要。但如果市況影響改革,勢必要先活躍股市。謹慎型投資者要繼續耐心等待利好政策、活躍市場措施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