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一線城市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大量普通住宅豪宅化,剛需人群無力承擔動輒9、10萬甚至15萬每平方米的價格,在投資投機需求已經基本退出市場的情況下,這部分房源面臨過剩的風險。
截至11月25日,北京土地市場成交地塊達到100宗,成交金額高達1920.77億;與此并行的是,今年北京拍出了約20宗地王。而地王之上,將蓋出數千套單價10萬+豪宅。據推算,未來北京售價預期10萬以上的項目多達50多個,北京商品房住宅將出現高端化的趨勢。
在上海,11月25日,信達地產以72.99億元的價格拿下上海楊浦區新江灣城地塊。據推算,該地塊實際樓面價已超過6.1萬/平方米,刷新了上海住宅樓面價的新紀錄。
而在幾乎已經沒有土地供應的深圳,截至本月今年僅有一幅住宅用地出讓。該幅土地為舊改項目鹿丹村,最終以8.88億元的價格成交。據推算,這幅土地的實際樓面價在4萬元/平方米以上。獲得該地塊的中海地產表示,該樓盤入市的價格在10萬/平方米以上。
另外,即使在市場相對理性的廣州,11月25日番禺市橋一地塊也拍出了超過1.6萬/平方米的樓面價。而根據廣州房管局此前發布的數據,番禺的一手房均價目前在1.5萬元/平方米左右,樓面價已經高過房屋均價。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年末,一線城市又將迎來土地供應的小高峰。根據官方數據顯示,下個月北京將有7塊土地待售,上海則將有13幅經營性土地入市。深圳預計也將有三幅住宅用地出讓。這意味著,在一線城市,明后年“豪宅”供應將大規模放量。
一線城市“豪宅”供應量放大的背后,隱藏著需求不足的隱憂,豪宅市場出現了供應與需求的錯配。在2011年開始實施限購政策以來,住宅投資投機基本已經離場。目前北京、上海和深圳的高端市場消費人群自住需求占大部分,投資客已經大幅減少,深圳市場今年的高端住宅成交買家中自住客更是占比八成。投資客流失,需求被提前釋放,則未來豪宅去化堪憂。
以北京為例,明后年北京單價10萬以上的豪宅供應將達4000套左右。如果按照今年的豪宅銷售速度來算,這些豪宅項目的消化周期在20年以上。另一組數據也顯示地王的銷售并不樂觀。北京過去10年內誕生了20個地王,除去一個退地,在剩余19個地王項目中,有8個項目銷售額尚未達到僅計入地價款和財務成本的盈虧平衡點。這8個項目分別是2011年-2014年四年時間內,每一年的單價地王和溢價率地王。這意味著,2011年之后的地王,截至目前,無一解套。
在房地產業內,如果一座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量超過新房交易量,即可以視作這座城市已經進入了存量房時代。按照這個指標劃分,四大一線城市均已步入以二手房交易主導的新時期。一線城市的土地銷售顯示,未來新房供應將向中高端轉移,并且均價將高于周邊項目。
主流市場需求,尤其是小戶型購房者將進一步向存量市場轉移。數據顯示,中國主要12個中心城市未來存量市場的交易規模在2萬億,其中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約為1.48萬億。這在北京表現得更為明顯。在六個中心城區(西城、東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僅有約1.6萬套新房可供出售,而在房屋中介網站上購房者可找到超過6萬套掛牌存量房。上海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上海二手房占全市總交易的65.9%,主力房源總價位在300萬至500萬元。深圳二手住宅成交量則從2010年起就一直超過一手成交量。今年前10月,深圳二手住宅成交套數已達到10.5萬套,幾乎是5.35萬套一手住宅成交量的一倍。這意味著,二手房的價格是決定一線城市房價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