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偏重于數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變化導致產出數量的增加,它的核算常采用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GDP增長率和人均GDP三個指標。經濟增長方式即通過生產要素投入的變化,包括生產要素數量增加、質量改善和組合優化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劃分,經濟增長方式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增加生產要素占用和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即粗放型增長方式;另一種是通過提高生產要素質量、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即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從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增長方式。
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是怎么來的呢?主要是靠大規模的投資。但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大量新增的勞動力,也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蔡教授所說的“人口紅利”。還有一個因素是效率的提高。改革開放對提高效率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一方面,市場化改革改變了城鄉隔絕的狀況,大量過去低效利用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村土地轉移到城市,這種結構變化使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開放使我們能夠通過引入外國的設備和技術,很快地提高中國的生產技術水平,使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水平差距迅速縮小。這樣一來,改革開放以后,生產效率提高對增長的貢獻較之改革開放以前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現在的問題在于,以上這些有利于維持高增幅的因素,有的正在縮減,有的已經消失。首先,新增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來越小了。蔡教授在2006年就已指出,根據他們前三年的調查發現,剩余勞動力無限供應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其次,隨著中國一般技術水平跟西方國家相接近,用引進外國設備和技術的辦法去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就變得不大可行了。清華大學的白重恩教授和其他一些研究者都得到大致一致的結論,就是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經濟增長中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明顯降低,并引起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
以上的分析說明,唯一的出路在于提高所謂索洛余量,即“技術進步、效率提高”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就是說,要優化結構,促進創新,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發展到集約發展的根本轉變。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天天基金研究中心,截至日期:2015-12-21
天天基金網是中國A股首家財經門戶網站--東方財富網旗下全資子公司,同時也是證監會批準的首批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天天基金網作為中國第一基金門戶和最大的基金交易平臺,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一站式基金理財服務。(點此立即開戶)
免責聲明:
本報告是天天基金網基于公開信息研究發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