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即將過去,要了解過去一年的世界格局,除了羅列大事,還得分析大勢。以下這些國際大勢對國際政治、經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15年即將過去,要了解過去一年的世界格局,除了羅列大事,還得分析大勢。以下這些國際大勢對國際政治、經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恐襲威脅牽動全局
今年國際局勢最大的事件當屬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猖狂。乘著各方勢力在敘利亞拉鋸之機,“伊斯蘭國”雖遭美、俄圍剿而不倒,反而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北部站穩腳跟,并依靠發動恐怖襲擊、殺害人質和戰俘、破壞文物古跡等暴行繼續制造新聞頭條。它的存在打亂了中東政治格局:敘利亞、伊拉克飽受戰事折磨,美國、俄羅斯、土耳其和海灣國家紛紛卷入其中,或者調整現行政策,或者盤算長遠利益。
同樣在2015年,“伊斯蘭國”打破了此前人們認為它將僅僅“扎根”中東的想法。11月的巴黎襲擊之后,“伊斯蘭國”等恐怖主義威脅從中東向全球外溢蔓延,已是大家都認定的事實。
對全球局勢而言,隨著伊朗核協議達成、朝鮮半島相對平靜、烏克蘭危機僵持,當前世界各類常規威脅的地位正在下降,恐怖主義正成為國際政治面臨的主要矛盾,而“伊斯蘭國”的黑旗,則是這一威脅的體現。
經濟形勢發生分化
在經濟方面,2015年新興經濟體普遍表現欠佳,發達經濟體則有不少亮點。在作為新興國家最重要代表的金磚國家當中,盡管中國和印度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受原油等國際原材料價格下跌、出口不景氣和外商投資減少等因素影響,俄羅斯、南非和巴西的經濟今年都不景氣。俄羅斯繼續被西方制裁、南非一星期換了兩任財長、巴西深陷腐敗丑聞和政治紛爭;三國的貨幣對美元今年分別下跌20%、25%和33%。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盡管復蘇力度不強,但情況仍屬可圈可點,尤其是美國,經濟復蘇勢頭較好,失業率下降明顯,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強勁,美聯儲12月16日宣布加息,結束歷時七年的零利率政策就是明證。與此同時,歐元區的經濟也恢復增長,失業率開始下降。
拉美集體向右轉?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左翼政黨在多個拉美國家先后上臺執政,拉美“向左轉”引起全世界震動和關注。但風水輪流轉,拉美政治的風向2015年底發生戲劇性轉變:委內瑞拉保守政黨以壓倒性優勢贏得議會選舉;阿根廷執政12年的左翼陣營“勝利陣線”候選人在總統選舉中敗給中右翼“變革”聯盟候選人。連續的變化讓人驚呼。
其實這一趨勢早已出現。近兩年,南美國家選舉中“窮人”與“富人”對決趨勢逐漸淡去,中產階層開始成為影響政治風向的關鍵力量。與此同時,左翼執政積累的問題集中顯現,特別是社會福利擠占投資,經濟效率和競爭力提升緩慢等問題得不到解決,讓拉美國家應對危機的能力無法提升。然而左翼在拉美國家仍然擁有廣泛民眾基礎,拉美的風向雖然在“向右偏”,卻并非毫無回旋余地,無論左翼還是右翼,都必須兼顧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才能最大可能地爭取選民。
歐洲一體化受挫
歐洲今年的“消息”特別多。一開年,歐洲最大的“消息”是希臘議會選舉和債務危機。在選舉中上臺的希臘左翼政府主張結束緊縮、終止救助協議,希臘出現債務違約,甚至走到了破產和退出歐元區的邊緣。好不容易,今年7月,歐元區領導人達成解決希臘債務問題的階段性協議,避免希臘退歐。但債務危機剛有緩解,難民大潮又洶涌而來。難民涌入意味著歐洲各國要承擔接納難民的經濟重擔和安全隱患。圍繞分攤難民等問題,歐洲各國吵得不可開交。
兩大危機對歐洲一體化的沖擊顯而易見。英國已確定在2017年底前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退歐,奧地利也出現征集民眾簽名活動,要求政府就退出歐盟一事舉行全民公決。
但危機中有“危”也有“機”。隨著歐元區經濟復蘇、財政整頓和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今年10月,法國總統奧朗德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歐洲議會表示,將加強聯合,發揮“法德發動機”的作用,共同建設強大統一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