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1日在北京落幕。會議總結了2015年經濟情況,分析了國內國際經濟形勢,提出2016年經濟任務。美國僑報22日評論稱,中國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是實現小康社會的保障。而要確保經濟健康運行,做好2016經濟的“加減法”尤為重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1日在北京落幕。會議總結了2015年經濟情況,分析了國內國際經濟形勢,提出2016年經濟任務。美國僑報22日評論稱,中國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是實現小康社會的保障。而要確保經濟健康運行,做好2016經濟的“加減法”尤為重要。
文章摘編如下:
細看2016中國經濟任務,可分為“加法”與“減法”兩種。所謂“減法”,是指2016年需要中國通過經濟政策調整進行“減壓”的領域。具體而言,“去庫存”、“消化產能”、 “化解金融風險”都屬于這個范疇。所謂“加法”,則是指2016年需要借由經濟政策實現“加碼”的領域。比如,“擴大有效供給”。
其實,“減法”方面,中央經濟會議上已亮出底牌。“去庫存”上,將鼓勵農民工購房、鼓勵開放商適當降價。“消化產能”上,則提出要通過兼并或重組,嚴格控制新的產能增量。至于“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方面,則明言要對違約者依法處置。綜合來看,這些舉措都是中國經濟2016年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要做好這道“減法題”,還需要對一些政策進行細化、升級。比如,將“去庫存”上升到調整資源布局的層面。這是消化過剩產能的一顆靈丹,也是解決各類企業、地方壞賬死賬的良方。
在“加法”上,中國提出2016年要“擴大有效供給”。隨著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上升,“薄利多銷”的產品營銷模式難以為繼。在人們越來越追求個性化、品質化商品的年代,需要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快技術、產品的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目前,歐美產品、日本產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占據競爭力,無一不是將重心傾向供給側的結果。
但無論是培植新產業,還是實現產品創新,這既要求企業要轉換思路,更要求企業要更換設備、擴大投資。這將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令原本就負擔沉重的企業壓力更大。這正是中國提出“降低企業成本”的原因。中國希望通過在“稅率”、“物流”、“社保”、“電價”等環節降低企業負擔,讓企業將精力、財力投入到技術攻關、產品創新中去,進而提升中國產品全球競爭力。
不過,要將“降低企業成本”落到實處,則要制定出完善的應對政策。比如,“稅率”、“電價”等“減負”政策外,更要對向企業亂收費的部門亮出紅燈。唯有如此,這樣的“減負”才不會徒有其表。另外,對“減負”企業要制定有量化考核標準。比如,一些享受政策優惠但無所作為的企業就應被淘汰出局,進而讓更多優惠惠及有所作為的企業。
2016年,中國進入“十三五時間”。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是實現小康社會的保障。而要確保經濟健康運行,做好2016經濟的加減法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