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畢馬威(KPMG)和H2風投公司(H2 Ventures)發布了2015年全球頂級金融科技公司榜單。中國金融科技公司上榜數量,從去年的一家增至今年的七家,崛起態勢引人矚目。
畢馬威合伙人兼金融科技業務全球負責人伊恩·波拉里(Ian Pollari)解讀稱,由于相關傳統基礎設施的缺乏倒逼創新,新興市場中的金融科技行業將會突飛猛進。尤其是,幾乎四分之一的上榜公司,是造成顛覆影響的支付公司。伊恩認為這對銀行構成了一個直接的威脅,在未來幾年內商戶獲取和貸款服務也很可能會受到這些企業的猛烈顛覆。伊恩說:“高達30%的銀行營收可能會面臨風險。”一個引人注目的趨勢是,該榜單上的“促成型服務平臺(即金融機構的服務提供商)”數量明顯增加。
具體到中國市場,一方面,由于近來金融監管逐步放開,人民幣國際化與利率市場化等改革,使得中國傳統金融業波瀾不止;螞蟻金服、騰訊微眾等新興平臺,也暗示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
銀行業是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鏡子。這是因為銀行是中國宏觀經濟的第一根反應神經。當銀行不良資產攀升,經營貸逾期,產能過剩行業資不抵債的時候,將這些資產證券化翻到線上來賣是否真的可行?當銀行布局消費貸,而成本結構和風險偏好無力形成人群深度覆蓋和重度垂直的時候,這是不是又是創業公司的機會?
目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最主要的還是在蠶食傳統金融機構暫時還未涉及的服務。被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程度越低,留給創業公司的機會也就越大。其中,小微商戶的經營貸幾乎是大銀行不會去碰的資產,因此也成為線下小貸公司的主力資產,造就了P2P的崛起。
本質上,這是一筆次信用群體的生意。這也是傳統金融機構的結構性成本與運營效率留給互聯網企業的機會。但資產收益率的另一面,相應的則是壞賬率。收益率既反映了資金的利差,也反應了現金流情況。從這個角度說,互聯網金融企業其實是在拿流動性對沖資產質量。隨著中國未來幾年GDP增速下行與產能去杠桿,以及可能存在的流動性危機,野蠻成長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又該如何應對?
對此,我們在UCloud主辦的Think in Cloud 2015大會上,邀請了畢馬威管理咨詢服務中國區主管合伙人劉建剛,主要以銀行業為例,解讀了中國傳統金融業的轉型之路,也分析了互聯網金融行業與之相比不同的路徑。以下內容根據采訪整理。
傳統金融行業轉型
中國這幾年來Fintech企業比較冒尖。傳統金融企業以往以信貸、純貸業務模式為主,但目前由于利率市場化壓縮了利差帶來的利潤空間;相應的,中間業務、資金業務開始成為盈利主導。這樣的行業趨勢,促進傳統的金融機構開展金融創新和轉型。
劉建剛認為,談銀行業轉型這個熱門話題,脫離不了以下幾個主題:一是互聯網金融。傳統銀行如果聯接互聯網企業、互聯網背景公司如何進入銀行業進行都是很令人深思的話題。二是大數據的應用。對于銀行機構來說,大數據得來的消費者信息在現今中國轉型期間的金融市場上非常具有誘惑力。三是傳統銀行的IT架構 。業務架構調整之后,銀行就不能依賴傳統大而全的核心業務,越來越傾向于可以高速部署、靈活部署、擴展性強的IT架構。 云技術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到IT架構的轉變。
業務轉型是先前的IT部署無法適應潮流的主要原因。中國傳統的銀行系統里,銀行規模很大但業務普遍單一,以存貸為主。 因此很多銀行開始以中間業務為主已形成分化式的、多樣化的發展。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經濟越來越和國際的金融接軌,金融監管也越來越強,越來越復雜 .
“從這些業務的變化可以看出,一個傳統的大而全的核心銀行系統,記帳式完成業務,就不適應現在金融業高速發展的要求,特別是對于靈活性、擴展性以及所快速響應業務需求的要求。”劉建剛稱,傳統的IT架構面臨改進,這就自然而然地牽涉云技術的運用,包括比較輕的IT的部署和大量的外包。 “一些領先的銀行已經體驗到其中的好處了。”他說。
但外包數據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其實國家對外包看得比較緊:外包的是業務,不外包的是風險。”劉建剛也承認,“這是在金融業特別強調的一點。”事實上,銀監會要求,包括外資銀行的數據中心、主要的應用系統、主要存儲客戶信息的系統、主要存儲交易信息的系統必須在中國,而且必須受到中國自主可控的管理:即核心能力必須掌握,外包是有選擇性的。
此外,金融企業一直有災備要求。銀監會也提出兩地三中心的異地災備要求。“而云技術其實為災備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他分析稱,軟硬件設施小銀行和大銀行其實很相似,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應用系統、核心系統、風險管理系統兩地三中心都必須建設,可想而知對中小銀行的成本壓力有多大。
現在,很多村鎮銀行已經開始采用共享模式,應用這一類云服務平臺的核心系統。云服務平臺大大減輕了中小銀行自己開發的成本和周期。他預測,這個方面的應用會越來越多。
互聯網公司切入金融
而相比之下,新興機構跟傳統銀行在業務戰略上想法很不同。很多銀行的業務轉型戰略,顧及傳統業務的同時,想往互聯網業務多做一些轉型。但新興機構更多關注怎樣利用互聯網的客戶基礎,怎么利用從互聯網獲得的數據。
一個鮮活的案例是騰訊微眾。騰訊微眾銀行開張的時候, 第一筆貸款給了河北的一個卡車司機。這個貸款的批準來自其背后的大數據分析結論。“從國家產業布局上來講,這樣的貸款很有利。”劉建剛表示,中國經濟最缺乏的是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往往很難獲得銀行的信貸。
在他看來,互聯網金融能夠另辟蹊徑。互聯網通過數據來評估信用風險,真實的消費流水可以勾勒出一個人的信用水平 。這種算法允許銀行以比較低額地成本,放貸給中小企業。很多銀行想服務小微企業,但無法通過可控的人力成本,對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進行信用甄別。然而現在打開微信,也可以看到每個人的信用額度。這些都是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算出的。
綜上所述,互聯網企業跟傳統金融企業在整個業務模式與盈利方式上截然不同。但劉建剛認為,現在的轉變還不是顛覆性的,因為金融還是相對比較傳統的行業,但干擾因素對傳統金融企業已經形成很大的威脅了。“包括四大行在內的傳統金融機構,都在思考這些問題。”他說。
畢馬威是如何了解到企業需求的?劉建剛透露,其實四大本身也在做一些業務的轉型,“現在畢馬威在處理傳統上客戶的單個業務需求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在行業轉型的戰略趨勢下,為客戶識別潛在的問題,提供從戰略至落地的一站式端到端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