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11萬億貸款規模分析后發現,居民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而企業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在下降,短期貸款卻快速上升。
2015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將刷新歷史紀錄。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末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達11.12萬億,相比2014年全年增加13.71%,相比2009年全年增加16.13%。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但是人民幣貸款規模卻創出新高。這看上去有些矛盾的數據卻出現了。對11萬億貸款規模分析后發現,居民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而企業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在下降,短期貸款卻快速上升。
這體現了銀行的風險偏好和當下的經濟特征,一方面房貸的風險相對較低,而許多工業領域面臨產能過剩的困擾,風險加大。另一方面,不少企業新增貸款用于資金短期周轉,而非長期的項目投資。因此,未來既要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降低融資成本,又要對實體經濟面臨的產能過剩等突出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結構性改革。
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產能過剩領域用于“借新還舊”的新增貸款并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之中,由此使新增貸款增速和經濟增速背離。“這也是我們看到新增貸款增速在提高,但是經濟增速還在下行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貸款規模擴大的同時宏觀經濟還在下行。業內人士預計,商業銀行不良率還會上升,資產質量將繼續承壓。
東部省份一家國有大行省級分行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分行貸款投放規模增加,主要增量在個人住房消費類貸款,預計明年還將保持這一態勢。
央行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住戶消費性貸款增加2.6萬億,相比去年同期增加8282億。
華東地區某省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該省前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為8000多億,其中2000多億是個人貸款,2500多億投向基礎設施建設。
“個人貸款小部分是短期貸款,主要是上半年股市火爆個人從銀行拆借的短期貸款,大部分還是住房按揭貸款。” 他對記者表示,“基礎設施還是新增貸款的主要投向。”
這也可以從國有大行的經營數據中看到端倪。一般而言四大行新增貸款規模占銀行業的35%-40%。工商銀行的經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該行軌道交通、港口、公路等基礎設施、基礎產業與電子信息、文化等新興行業貸款增加2550億元,占公司貸款增量的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