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和內控失效最后所導致的后果無疑是嚴重的,歷史上因此而“折戟”的保險公司也大有人在,已經處在遺忘角落的東方人壽和國信人壽就是其中兩個案例。
12月29日上午,保監會內熱鬧非凡。幾天前的一紙緊急會議通知使得保險公司大佬云集,為的則是保險行業的生命線——防范風險。
這個閉門會議上究竟說了什么?據一名參會的保險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幾乎所有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主要負責人或者投資負責人都到齊了。整個會議議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保監會主席項俊波發表講話,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與防范風險的關系;第二部分則由分管保險資金運用的副主席陳文輝專題部署了保險資產負債管理風險防范工作。上述高管表示,監管層提示的風險點均是方向性的,但比較透徹,不過會議并未設保險公司交流環節,據他所見會議結束后高管們也并未做太多交流,“因為這些風險業內其實都心知肚明。”
據了解,此次保監會所提示的風險雖也涉及到了巨災風險、聲譽風險等,但此次會議規模之大、召開之緊急依然被外界解讀為是因為險資近幾個月瘋狂的舉牌行動。而在此次會議上,項俊波及陳文輝也反復提及了股票市場的系統性波動風險;一些投資較為激進的保險公司面臨償付能力不足的考驗;部分舉牌上市公司股票的保險公司面臨集中度和流動性風險。
如果說上述風險是激進投資之后可能面臨的結果,那么陳文輝所提到的公司治理風險就可以視為一些保險公司的“原罪”。
陳文輝在會上表示,部分保險公司存在公司治理缺陷和內控不足風險。少數控股股東或內部控制人把保險公司定位為“融資平臺”,利用信托計劃等各種方式,作為通道為相關企業融資,進行不正當利益輸送;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制度執行難以到位,大股東或董事長凌駕于內控至之上;投資管理能力不足。
業內人士分析稱,一些大型保險公司擁有較為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構,經營層下設類似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投資決策委員會等,在執行重大投資時可以擔當專業決策、風險評估等職能。但一些瘋狂舉牌的背后,尤其是快速連續的舉牌,是否設定及執行了相關的決策程序,風控部門是否形同虛設,大股東或董事長是否可以獨自“拍板”,都是值得關注的。
公司治理和內控失效最后所導致的后果無疑是嚴重的,歷史上因此而“折戟”的保險公司也大有人在,已經處在遺忘角落的東方人壽和國信人壽就是其中兩個案例。
作為中國加入WTO后首批獲準成立的全國性人壽保險公司之一,成立于2001年12月28日的東方人壽曾頭頂光環誕生,其公司總部位于上海,由涉及多個行業的12家股東出資8億元設立。不過在2004年,東方人壽即被保監會勒令停業。
據當時的媒體報道稱,東方人壽由“德隆系”通過旗下多家企業控股,在遭遇停業之前,東方人壽曾將資本金委托給德隆系下的德恒、恒信及中富三家證券營業部“理財”(投資國債),卻未料到德隆資金鏈突然崩裂。這也一度被業內作為壽險公司內部風險管控存在嚴重漏洞的反面教材。之后,東方人壽即開始了漫漫復業之路,但由于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股權和債權的諸多糾葛,以及資本金嚴重不足等問題,遲遲沒有成功復業。
此后,經歷過股權變更、訴訟、內部舉報、重組方案未獲通過等多重波折,如今東方人壽復業仍沒有實際進展,而本報查閱工商資料顯示,東方人壽上海分公司甚至已于今年7月由于未按規定期限公示年度報告被列入了經營異常名錄中。
而國信人壽是一家2004年獲得中國保監會批準籌建的民營保險公司,總部設在上海,2005年2月底拿到保監會正式開業批文。開業之初,國信人壽一舉在工商銀行的銀行保險渠道劃分中拿下93家網點,甚至超越了中國人壽、平安等大型保險公司。但隨即就發生了總經理嚴峰與股東方產生分歧出走,保監會調查發現國信人壽有資本金出逃等違規問題,在當年6月底就責令國信自行解散并最終注銷了其主體資格。開業驗收后尚未簽發一張保單,僅4個月就偃旗息鼓,國信人壽因此也成為了最為“短壽”的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