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李景虹近年來一直關注并參與我國塑料污染治理。他坦言,軟質塑料回收一直是個難點。因其回收價值較低、使用過程中被污染的可能性較高以及消費者對軟質塑料回收認知低等原因,軟質塑料的回收率遠低于平均水平。
針對軟塑包裝回收利用的痛點和難點,“軟塑新生”項目將通過集合產業鏈各環節力量,以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設計標準為指導,將建立消費品塑料軟包裝從設計、生產、消費、回收、再生到高值化應用的全鏈條循環體系,以打破產業鏈合作壁壘,實現塑料軟包裝的閉環高值化利用。
塑料污染防治需要消費者和行業從業者共同關注。做到塑料軟包裝回收再利用,促進單一材質塑料軟包裝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確分類回收、投放和再利用,探索以市場為導向可持續的回收再生利用模式,從而助力綠色循環經濟。
“我是資源,‘袋’我回家”。近期,杭州舞環科技、愛分類愛回收、田強環保三家合作伙伴分別在杭州桐廬和上海楊浦、奉賢開展了線下活動。活動現場工作人員為來往居民詳細介紹了軟塑回收利用的科普知識,并發放了塑料軟包裝專用回收袋。據悉,該活動將在第一階段免費發放30萬只專用回收袋。
“以前真不知道零食包裝袋、快遞袋等物品可以回收利用,以后我不僅會收集起來分類處理,還會將這個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當地居民表示。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對“軟塑新生”項目提了幾點建議。一是單一材質循環起來才能實現價值。目前,全球單一材質塑料強勁的發展勢頭也驗證了其優勢,實現此目標,消費者、品牌商、化工企業、回收和再生企業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二是化學循環也應在未來處理路徑之內。化學循環在技術上不存在問題,最大的障礙來自經濟競爭力問題。相信未來3至5年,通過技術路徑的完善、政策的推動與支持、社會的共識以及全球的行動,塑料軟包循環利用必然會得到突破與進一步解決。三是期待“軟塑新生”項目能及時總結完善,并加強與各方交流,為加強廢塑料軟包的收集和循環利用,為我國塑料廢棄物的綜合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提升塑料廢棄物回收價值鏈,促進全行業的低碳可持續發展。
“作為‘易回收易再生’設計體系的落地項目,希望通過項目積累經驗,在更多的塑料制品領域開展類似的活動,盤活廢塑料回收潛能,協調更多利益相關方的溝通與合作,爭取政策支持,進一步推動可商業化運作的塑料全產業鏈循環體系建設,為中國甚至全球的塑料循環經濟發展探索嶄新的模式。”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會長許軍祥說。
韋洪蓮對“軟塑新生”項目的實施表示肯定。“項目基于單一材質塑料軟包裝,選擇試點城市推進構建回收利用體系,探索優化全產業鏈路,并開展經驗交流和宣傳教育。項目很有前瞻性,抓住了當前塑料污染防治的痛點難點,非常契合當前塑料污染防治和廢塑料循環利用體系構建的需要。項目實施過程中,生態環境部固管中心也將給予積極關注和大力支持。”韋洪蓮說。
“‘軟塑新生’項目除了能夠帶動回收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思路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直接影響消費者。”李景虹希望項目能夠順利落地并實施,為中國可持續性塑料回收拓展新模式、新領域,并充分總結經驗,以便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
崔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