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繼去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下調2023年全球經濟預期后,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 格奧爾基耶娃在華盛頓的最新講話扭轉態度,表示對今年全球經濟充滿信心。
“最近對全球經濟增長的下調可能即將結束,明年經濟擴張可能會加速,籠罩在世界經濟上空的烏云可能很快就會消散。IMF預計將于本月晚些時候發布新的全球預測。”格奧爾基耶娃表示。
2022年10月11日,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全球增長預計將從2021年的6.0%放緩至2022年的3.2%和2023年的2.7%。這是自2001年以來除全球金融危機和COVID-19大流行的急性期外最疲軟的增長情況。與此同時,最大的經濟體增長顯著放緩:2022年上半年美國GDP收縮,2022年下半年歐元區收縮。世界經濟約三分之一面臨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
格奧爾基耶娃提到,隨著防疫政策的優化調整,中國今年將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我們認為我們已經觸底了,到2023年底,我們將看到趨勢逆轉,有望在2024年實現更高的增長軌跡。”格奧爾基耶娃說。
盡管格奧爾基耶娃對全球經濟態度轉為樂觀,但她仍警示全球經濟風險:通貨膨脹仍然居高不下,世界各國央行都在提高借貸成本,試圖遏制幾十年來速度最快的通貨膨脹;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的結果尤其難以預測;對全球能源危機可能使世界陷入衰退的擔憂還沒有成為現實;盡管發達經濟體已經做好了復蘇的準備,但由于沉重的債務負擔,許多貧窮國家繼續面臨衰退或違約的前景。
對于美國經濟,格奧爾基耶娃也樂觀地表示,美國經濟正準備“軟著陸”,即使真的發生衰退,也可能是溫和的,因為美國的消費需求依然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