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諸多問題導致患者就醫停車難
作為醫藥衛生界的市政協委員,齊越峰在參政議政過程中,聚焦患者的停車問題。齊越峰談道,隨著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不斷增加,駕車就醫成為普遍現象,而在各大醫院門口,經常出現就診患者的車輛排成長龍、等待進入醫院的景象,有時患者已經看完病,家屬的車輛還未開進醫院。齊越峰調研發現,諸多問題導致患者就醫停車難。
首先,患者到醫療機構就診存在潮汐現象。齊越峰在提案中指出,周一、周二上午就診人數最為集中,醫院周邊路段此時也最容易堵車,社會車輛對就診高峰不了解,更加劇了交通擁堵。其次,中心城區的醫院由于歷史原因,院內停車位有限,且難以擴容,開車就診的人數與醫院內部停車位明顯不成比例。
此外,對于醫院外的道路,醫院在管理上無能為力,交管部門警力有限,依靠電子攝像頭監控、違法停車貼條等辦法,也極易引起患者不滿,更有甚者將怨氣指向醫療機構。
齊越峰介紹說,北京市曾在2014年到2016年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院停車場。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在北京市內的醫院建設地下立體停車庫,每個車位成本高達30萬元左右,投資方積極性不高。
患者就診時間過長,也導致醫院內的車位使用率不高。齊越峰觀察,患者到了醫院后,經歷取號、報到、就診、拍片、取藥、治療等環節一般需要2-3小時。大醫院有時患者較多,看病至少耗費一上午,有限的車位和單次就診時間過長的矛盾更加劇了停車難。
交管和醫院協作疏導成為破題關鍵
如何破解就醫停車難?齊越峰在提案中建議,首先應由交通管理部門牽頭,加大醫院周邊交通擁堵情況的指揮調度。
齊越峰梳理媒體報道發現,2022年北京市針對重大活動、重點時期開展了30余次交通綜合協調調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為市民出行提供參考,并取得較好的效果。“隨著交通數據共享、指揮調度能力進一步提升,將醫院預約就診、動態就診人數納入交通運行監測平臺,建立交通綜合協調調度機制,可以讓醫院周邊交通更加有序和通暢。”齊越峰說。
交通部門要加大信息化建設。齊越峰指出,利用百度或高德等APP及時發布醫院就診人數信息、院內停車位數據,以及醫院周邊道路的擁堵指數,在預約和就診人數集中時段采取交通預警和分流繞行提示,讓社會車輛盡早避開醫院,醫院周邊的交通狀況或將得到改善。
除了疏導車輛,齊越峰建議,醫療機構要繼續深入開展分級診療、預約診療、檢驗和化驗報告的數據化,優化患者就診的各項服務流程,縮短患者在醫院的駐留時間,減少患者不必要的就醫出行,也可有效緩解停車難題。
齊越峰還談道,政府牽頭在城區醫院附近合適區域,在不影響街區景觀的前提下,可鼓勵社會資本出資建設立體停車場,讓患者在醫院附近就近下車就醫。
文/本報記者 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