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月4日立春日,國內大部分地區尚在春寒料峭之時,海南的南繁育種基地內,年前播種的水稻正在抽穗,玉米處于授粉關鍵期。在田間地頭,在大小實驗室,南繁工作者穿梭忙碌。
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海水稻三亞南繁基地,約60畝的稻田內主要種植耐鹽堿加代材料以及擴繁材料400余份。目前,大部分水稻處于抽穗期,預計三月份開始進入收獲期。
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簡稱“隆平生物”)鹽灶育種科研基地占地約140畝,育有該司研發的抗蟲抗除草劑玉米LP007系列產品等。當前正值田間玉米散粉高峰期,也是玉米雜交授粉關鍵期,隆平生物的大田實驗員們穿梭于田間地頭,緊盯實驗材料,個個曬得面容黝黑。一到兩個月后,這些經過生物育種技術改良的玉米將迎來收成。
2月4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海水稻三亞南繁基地,基地種植管理人員在田間調查。 張國東 攝圖為中國農業大學作物育種海南基地內,科研人員在田間開展玉米授粉等系列工作。 劉波供圖在隆平生物的分子實驗室、遺傳轉化實驗室等實驗室內,面對多份育種材料,實驗人員有條不紊地操作儀器開展工作。據介紹,聚焦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隆平生物目前已建成分子生物學、遺傳轉化、性狀分析及一年四代回交等研發技術平臺。
位于三亞崖州區的中國農業大學作物育種海南基地,科研人員在田間的玉米授粉等系列工作,從春節忙到現在。中國農業大學早前在海南設立了三亞研究院,目前,該研究院已建立包括農作物分子育種、模式動物規模化分子育種、微生物組學與合成生物、熱帶特色健康食品、作物育種表型鑒定方向的實驗室和研究平臺,聚力培育世界一流的南繁與熱帶農業人才,打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國際合作交流中心。
海南冬春時節的光熱條件適合農作物加代育種。每年全國各地秋收后,近30個省份8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的數以萬計農業科技專家,來海南從事南繁育種工作。南繁基地由此被稱為中國新品種選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保障農業生產用種的“調節庫”和種子質量天然的“鑒定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