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走進甘肅隴南市成縣陳院鎮梁樓村漁樂農莊的現代農業大棚,形態各異的多肉爭奇斗艷,魚池內養殖的黃辣丁、鱸魚活力十足,長方形水泥池內種植的生菜、魚腥草正茁壯成長。
不同于常見的種植方式,這里的蔬菜種在“水”上,水池上方是特制的泡沫板,經過精準培育的蔬菜長勢喜人;泡沫板下方則是基地的“科技密碼”:與養魚池連接起來的水循環系統。一魚一菜,循環共生,將水產養殖和水培蔬菜有機結合,實現養殖糞零排放,蔬菜種植零化肥零農藥,形成了“魚肥水、菜凈水、水養魚”的生態循環系統,從而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生態高效種植養殖。
圖為隴南利和萃取的現代科技生產車間。 劉建軍 攝“基地6個池塘產能效益相當于人工池塘12畝地的產能,每年能帶來70多萬元的收入,高品質的蔬菜每年能夠帶來8萬元左右的收益,在產生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不斷延伸了企業發展鏈條,提高了綜合收益。”基地負責人趙利江介紹說。
現代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運用,不僅更新了民眾的思想觀念,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最強動力。
隨著天氣轉暖,又到了小麥春季管護的最佳時間,在甘肅省隴南成縣紙坊鎮韓山村的小麥地里,只見農技人員手持遙控器,查看智能顯示屏,按下起飛按鈕,一架無人機便騰空而起,升空、旋轉、平移……無人機低空掠過農田,均勻地向下噴灑著農藥,短短幾分鐘,一片麥田就噴灑完了。
“今年我們依托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托管項目,將出動6臺植保無人機,集中利用一周的時間,對全鎮8400余畝小麥田開展噴灑農藥管護飛防作業。”紙坊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張文鏡說。
圖為成州鋅冶煉廠生產車間一角。 劉建軍 攝在強化科技助農的同時,當地還強化數字賦能,利用互聯網新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揮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數字化礦山管控系統、“智慧紅川”等,一個個科技項目的實施,增強了成縣工業的活力與韌性,實現了工業的平穩增長,成為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現代科技與產業發展的結合,為成縣產業發展開辟了新賽道,注入了新動能,實現了農業產業發展從“看天”吃飯到“靠技術”增收,現代企業生產中計算機、機器人成為“新農具”,數字、信息成為“新農資”,科技創新帶來新的生產方式,正在成為推動成縣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