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不僅可以進行不同植被方案的對比,工作人員還給記者進行了樹木現狀的生長推演。種下1000棵樹后,不一會兒,屏幕上就出現了樹木10年后的長勢情況,以及未來的樹高、胸徑和碳儲量等信息。
“生態大腦”助力研判突發生態風險
記者在島上看到,借助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遙感和高精度激光雷達,上百個流量計、水位計等設備,像神經網絡一樣感知水體動態,實時“觀察”著全島“九湖十八溪”的水質、水位等指標。
“生態大腦”可以自動判斷生態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根據這些大數據,工作人員就可以綜合地對地質災害、內澇、火災和突發生態風險等,進行綜合地判斷,一旦出現異常,就能夠迅速報警并統一處置。
我國數字基礎設施規模能級大幅提升
我國“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大江、大河、大湖數字孿生、智慧化模擬和智能業務應用建設。如今,不僅僅是在重慶廣陽島,在全國其他地區,智慧設計、數字賦能正在幫助各個領域實現升級。
在河北雄安,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提升科學監管能力。在海南熱帶雨林,長臂猿實時監測方案正助力“極度瀕危動物”的保護。在安徽六安,利用數字技術打造的我國首個城市“水管家”智慧調控系統,實現對當地水務業態全覆蓋、數據全監測,實現精準治水。
數據顯示,我國數字基礎設施規模能級大幅提升,2022年數據產量達8.1ZB,同比增長22.7%,全球占比達10.5%,位居世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