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新中國成立初期,沙珠玉地區開墾草場1.1萬畝,因氣候寒冷不適宜農作物生長,被廢棄并逐漸沙化。再加上當地大多農戶靠砍挖固沙植物“坎巴”和“芨芨草”根作燃料,導致草場生態嚴重失衡,水源缺乏,沙化、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沙化面積不斷擴大。
據《共和縣志》記載,1959年共和縣在沙珠玉地區成立了防風治沙林場,后改制為青海省治沙試驗站,2000年后由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直屬管理。
資料圖為貴南縣黃沙頭的防沙治沙草方格。 祁增蓓 攝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開始了治沙復綠之路。經過60多年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沙珠玉地區的沙漠通過點、撒或條播,栽植上了檸條、沙蒿、羊柴等防沙植物,形成了今天成片的防風固沙林。
在曲溝村黨支部書記毛海軍的帶領下,記者沿著一條曲折的土路來到了治沙試驗區。“這片樹林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工栽種的。”毛海軍指著在一個路標說。
細看路標,上面標注著土地類型、治理年代、治理模式、造林樹種、造林方式及造林面積等信息。在治沙試驗區,這樣的標記牌多達二三十個,每一個標記牌都記錄著每一片林地、沙丘的治理信息,同樣也訴說著沙珠玉地區那段令人難忘的治沙歷史。
資料圖為航拍黃沙頭防沙治沙區植被。 祁增蓓 攝治沙試驗站有一位名叫趙雪彬的工程師,一家三代人都在共和縣沙珠玉鄉防沙治沙。早在1959年,他的爺爺趙文軒就在沙珠玉從事治沙工作,20年后,趙雪彬的父親趙士學繼承了他爺爺的夙愿,接過治沙的接力棒,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進了一望無垠的沙漠。后來,趙雪彬從青海牧校畢業,又跟隨爺爺和父親的腳步繼續著治沙之路。
同樣用一生治沙的還有已57歲的海南州貴南縣森多鎮卡加村牧民索南才杰。“那時候風沙吞噬著我們的草原,屋里、碗里、床上全是吹進來的沙子,沒有水,無法洗澡,渾身發癢難受。”
正如索南才杰所說,20世紀70年代,貴南縣黃沙頭沙漠每年以5米至15米的速度擴展蔓延,沙漠化面積達到22.8萬公頃,占據了縣域總面積的34.3%,草地、耕地被沙漠吞噬,農牧民為了生存,只能舉家搬遷,出現了“沙逼人退”的無奈和辛酸。
資料圖為航拍黃沙頭防沙治沙區植被。 祁增蓓 攝吃草啃綠、吞噬生命的黃沙,并沒有讓貴南人屈服。從1996年開始,貴南縣干部、農牧民、軍人自備糧草、風餐露宿,在沙漠區域開始萬畝造林。
“我們村當時特別積極,每戶只留一位年紀大的照顧牛羊,其余的人都主動參與防沙治沙工作。”索南才杰說,能親手將風沙遏制住,農牧民心里比誰都開心。
20多年來,貴南縣森林覆蓋率由1996年前的2.6%提高到了現在的19.24%,脆弱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有效恢復,冰草、針茅、高山蒿草等野生植物又爬滿了山坡。黃沙頭也成為貴南縣治沙植綠的新亮點,流沙基本固定,沙塵暴逐年減少,當初“逃離”的農牧民也紛紛返回家園。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共和縣沙珠玉地區、貴南縣木格灘地區風吹四季,寸草不生。而如今,兩處沙漠被各種綠植點綴其中,成片的檸條和灌木郁郁蔥蔥,還有凝聚著海南人智慧的大片麥草方格猶如巨大的金網,縛住了曾經可怕的“沙魔”,無數的“治沙英雄”用幾十年的堅守終換來了“沙漠綠洲”,實現了“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