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特窟怎么收費(麥積山 石窟)
也許
這是最能打破你對佛教雕像認知的
中國石窟
在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東南30公里的小隴山中,坐落著這樣一座大型佛教石窟。石窟中的佛像衣袂飄逸靈動,杏眼微睜,嘴角線條微微上挑,它以其獨特的“東方微笑”與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它便是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的麥積山石窟。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麥積山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麥積山因其山形似農家麥垛而得名,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窟龕絕大多數開鑿在高20-80米、寬約200米的懸崖峭壁上,洞窟之間依靠懸空棧道相連,最高位置有十二層之多,故民間有“十二龕架”之說。在古代石窟的營造工程中,麥積山石窟是最為艱險的一處,形成了一處洞窟絕壁開鑿、棧道凌空飛架的奇絕景觀。
石窟四周群山環抱、樹木蔥郁,自古就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譽。春、夏、秋、冬四季隨植物色彩的豐富變化而出現不同的自然景觀,每當陰雨霏霏或雨后初晴,山嵐繚繞、煙雨蒙蒙,麥積奇峰時隱時現,呈現出秦州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曾發生過大地震,中部洞窟塌毀,使現存洞窟成東、西兩崖分布。東崖的石窟以涅盤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為精美。西崖聚集著133窟(萬佛洞)、135窟(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價值的洞窟。麥積山石窟現存窟龕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979.54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方形人字披頂、四面坡頂、平頂、盝頂、方楣平頂及方形四角攢尖佛帳式龕、圓形小淺龕等,各洞窟間以棧道相通。洞窟內部及外部大多仿木結構建筑。
麥積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為主,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個王朝、1600余年的開鑿和修繕,歷代連續不斷,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發展演變的過程。
若你來到麥積山石窟,其中20座石窟,最值得游覽。分別是特窟大窟:133窟、135窟、127窟。特窟小窟:043窟、044窟、062窟、074窟、078窟、102窟、115窟、121窟、123窟、155窟、76窟、142窟。普窟:4窟、5窟、13窟、98窟、165窟。
01
后秦時期
第74、78窟為麥積山最早的洞窟,多認為開鑿于后秦(或西秦),或認為鑿于北魏文成帝復法之后,是麥積山洞窟中僅有的兩個基本形制、塑像、壁畫都保存較為完好的早期洞窟。窟內主要內容為三佛信仰,泥塑高大、莊嚴、肅穆,體現出麥積山石窟早期剽悍雄健的藝術風格。
78窟 主佛
02
北魏與西魏時期
北魏時期,是麥積山開窟的大發展時期,開窟數量約占洞窟數量的一半。自北魏中期開始,造像逐漸受到中原影響,風格發生變化,褒衣博帶、秀骨清像成為主流,體現出典型人情化、世俗化的傾向,大多數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有著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像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代表石窟有北魏76、98、115、155、121、127、133、135、142,西魏時期43、44、102、123窟。
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稱“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造像組成立面整體呈豎長方形,通高14米,寬10米,進深1米。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北周、宋、元、明、清等不同歷史均做過維繕,原貌已基本無存。現佛像頭頂為低平細密的螺紋發髻,正中置肉髻珠,具有較濃郁的宋元佛像發髻特征,整體塑作帶有較多明清泥塑特征。
98窟 西崖大佛
121窟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兩組弟子與菩薩的“竊竊私語”,主佛在中央講經說法,左右兩側的菩薩在竊竊私語,其經典之處在于其中一側弟子與菩薩肩首相依,微笑交談,弟子手掌微張,將合未合,既保持了雕塑語言的整體感,又讓人不禁聯想,兩人到底在交談些什么呢。
121窟 菩薩與弟子
127窟是麥積山特窟中最為恢弘,精美壁畫最多的一個特窟,佛教故事繪滿洞窟四壁和整個窟頂,除窟內佛座四周約1.21平方米為明代重繪外,其余皆為北魏原作,這些壁畫內容豐富,場面宏大,形式完美。
127窟 壁畫
133窟,又稱“萬佛洞”、“碑洞”。是麥積山石窟內部空間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精品最多的一個重點洞窟。窟內除了頂部繪制的壁畫外,其余的墻壁上層貼有數十排、高不足十余厘米的小佛像,稱之為“影塑”。它們是由同一個模子模印出來,貼塑在墻壁之上,早期墻壁之上貼有的影塑,加之窟內碑刻上佛像的數量,足以達到萬余尊,故可擔起“萬佛洞”之名。
133窟 1號造像碑(千佛碑)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一尊微笑的小沙彌,他穿著大人的寬大袈裟靜靜佇立在那里,或許是領悟到佛祖所描繪的西方凈土世界,或許是忽然想起趣事,他喜悅與羞澀的微笑被藝術家塑造得是如此惟妙惟肖,不自覺中,你就會被他的微笑帶到安寧美好的憧憬中。若你觀察細致的話,會在脖子下方看到一道印,因為1米左右的雕塑,都是工匠在洞窟里將身體塑造好,與頭像組合起來的,如此在塑造頭像時便可傾注更多的功力,隨意調整頭像角度,可看到不同的神情,微笑之美能夠得到更好地呈現,可謂人神合一。
133窟 小沙彌
135窟,又稱“天堂洞”,是兩崖上最高的石窟,與東崖“散花樓”遙相呼應。窟內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公元911年,五代詩人王仁裕曾冒險登臨“天堂洞”,他感嘆道“空中倚一獨梯,攀緣而上,至此則萬中無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顧,其群山皆如蛄螻”,可見站在“天堂洞”眺望時的驚險壯麗。
此窟門上部三個呈“品”字形的方洞及主佛手部的蓮花極能體現出古代工匠與藝術家的巧思。三個呈“品”字形的方洞,是洞窟的三個明窗,工匠自此從上而下開鑿,既能同時開啟三個工作面,又可解決仰面開鑿時不便用力和容易坍塌的弊端。
主佛左手作無畏印,手掌獨立下垂,此種形態在雕鑿時容易斷裂,于是工匠在其手掌背后和衣袖之間雕刻了一朵蓮花,并且在拇指與食指之間雕刻了一個蓮子,既解決了受力問題,又起到裝飾作用,可謂智與美的完美結合。
135窟 主佛
44窟主佛,是西魏時期最為典型的一尊塑像,它不僅是西魏泥塑佛像藝術之巔峰,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正壁主佛高1.60米,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于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線條,質感的厚重與線條的飄逸融為一體,既富于變化又舒暢自然,層次分明,且富有裝飾趣味。花瓣般的衣裾間露出一足,圓潤而圣潔,昭示佛之內心的純凈無染。佛面形方圓適中,眉宇間透露出睿智而深沉的靈氣。鼻梁高而修直,與額頭相連,可以看出此尊主佛像已逐步從“秀骨清相”向隋唐的豐腴過渡。
44窟 佛
03
北周時期至隋唐時期
北周時期,造像風格趨于溫婉和淳厚,體現出人民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向往。至隋唐時期,造像風格則更趨于豐滿細膩。代表洞窟有4窟、13窟、62窟、5窟。
4窟名為上七佛閣,也稱散花樓。位于東崖三大佛上方最高處,距地高約70米,為麥積山規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輝煌壯觀的殿堂式大窟。窟內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薩或一佛八菩薩像,歷經唐、宋、元、明不斷修繕,造像已非初始原貌。當你登上七佛閣,在前廊憑欄倚立時,若將花瓣灑向空中,便會看到一種奇妙的現象,花瓣在下落不久之后,便會紛紛揚揚地向上飛升,到一定高度后,才會慢慢地向下散落四方。
4窟 散花樓
13窟俗稱“東崖大佛”,位于東崖中部。開鑿于隋代,南宋紹興年間重修。系摩崖淺龕,立面近方形,高17米、寬約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像。這是麥積山現存最大的一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高15.7米。佛面形圓潤飽滿,螺紋低平肉髻,頂有肉髻珠。彎眉細長目,雙眉間有白毫相,兩眼下視,眼角上挑。高鼻闊口,下頜豐滿。表情肅穆莊嚴中帶著一絲慈祥,仿佛在注視著世間蕓蕓眾生。
13窟 東崖大佛
隋唐時期洞窟由于地震塌毀保留甚少,以第5窟(牛兒堂)為代表。5窟位于東崖西側最高處,上七佛閣左側。建于隋代、初唐、經宋、明重修。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薩。雖經后代重修,仍保持著隋末到唐初的造像風格。中窟外兩側各開一圓拱形大龕,每龕內各塑一佛二菩薩。菩薩花蘿高冠,面目端莊秀麗,胸部半袒、雙臂外露、肌膚豐腴。但姿態服飾有別,體形微呈型扭動曲線,婀娜多姿,后人形象地稱唐代的菩薩如宮娃,具有“豐滿圓潤”的藝術風格。
5窟 天王
04
宋代時期
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代表洞窟有133窟中的雕塑“釋迦會子”以及165窟。
“釋迦會子”,佛教中叫做“羅睺羅授記”,表現的是釋迦摩尼授記羅睺羅成佛的畫面,是麥積山石窟中宋代雕塑的代表作品。父子相會的場面定格在佛祖右手停頓在羅睺羅頭頂的瞬間,這是佛祖釋迦摩尼第一次和自己的兒子相見,佛祖表情極為復雜,既有見到兒子的激動與喜悅,又有對兒子未曾養育的愧疚,同時還要保持一代佛祖的威嚴。這組造像把釋迦“既是人間慈父,更是世外圣人”的復雜情感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讓觀者從內心深深地感悟到佛祖的大愛情懷。
133窟 佛與羅睺羅
165窟位于西崖中層東端。建于西秦或北魏早期,現存造像均為南宋。原造像全毀,僅存束帛佛座和背光。窟內正壁塑交腳彌勒菩薩一尊,內著僧祗支外穿通肩大衣,結跏趺坐。左右各立中年女性供養人一尊,高髻花冠橢圓臉。眉彎長與鼻相通,眼角上翹,小嘴,著當時世俗女式服裝,外著交領長衣,右邊腰中系帶,長裙蓋足露腳尖,右手握拳上舉、左手下垂、衣紋線條自然流暢、身材窈窕、俏麗潤秀、個性鮮明、為當時上層社會年輕貴婦的真實寫照。
165窟 女供養人
古人秉承著的信仰,將永恒的美與佛性融注在這座石窟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副壁畫,每一個角落中,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東方微笑”至今仍能觸動心靈深處,待你親身體會。
-END-
編輯|之由 triac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藝旅文化是一家根植于東方傳統文化,專注在文化游學、城市走讀、文化沙龍、文化講座、博物館導覽、文化體驗、文化課程、青少年研學、文化創意產品等方面的文化藝術綜合服務機構。 我們跨界在文化、藝術、旅行之間,讓文化活起來,讓生活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