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盧溝橋事變;1937年盧溝橋事變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
文 |李 進 · 主播 |潘亞林
1937年,對我們黨乃至中華民族、中國近代史來說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我們在苦難中直面危機,北平淪陷、上海淪陷、南京淪陷,國土山河風雨飄搖、全線告急;這一年,我們在危機中愈發覺醒,廬山會議、洛川會議、武漢會談,國共兩黨同仇敵愾、合作抗日;這一年,我們在覺醒中砥礪前行,忻口大戰、淞滬會戰、平型關大捷,中華兒女凝心聚力、奮勇殺敵……這一年,涌現出太多可歌可泣英雄故事,而其中最特殊、最具轉折意義的,非“七七事變”莫屬。
今天我們就一同來重溫歷史,走進那段浴血奮戰的歷史故事。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于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位于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沖,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
據史料記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皆要在盧溝橋停留,其為京師進出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
盧溝橋風光(資料圖)
東北淪陷后,日本人賊心不死,繼續推行侵略擴張政策,陸續運兵入關,將魔爪直伸華北,陰謀像炮制偽滿洲國一樣策動“華北自治”,企圖奪取華北的實際控制權,進而挑起全面侵華戰爭。
日本人不傻,他們知道,要想奪華北,必先得北平。于是1936年10月,日本華北駐屯軍在不斷地騷擾試探下,以卑鄙手段占領了豐臺。豐臺位于北平正南面,豐臺失陷,就相當于關閉了北平的“南天門”。而此時的北平,北面有部署于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在虎視眈眈,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滿軍在嚴防死守,東面有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偽保安隊在饞涎覬覦,可謂是“C型”包圍,形勢急轉直下。
如若再將咽喉要道盧溝橋拿下,北平就成了一座死城,華北也將唾手可得。于是,盧溝橋就成了敵我雙方的必爭之地,一場腥風暴雨隨時可能降臨。
1937年初,日軍從其本土和我國東北抽調大批武器彈藥,充實華北駐軍的實力。又自6月起,頻頻在盧溝橋附近舉行以中國軍隊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面對日軍的挑釁,我守軍第29軍自然知曉事態的嚴重性,不斷加強警戒,增加了盧溝橋一帶的兵力。
勢在必得的紅眼餓狼,自然無所不用其極,即使無風也要掀起浪,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作為挑起事端的借口。
時間來到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
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并有一名士兵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被第29軍37師110旅219團嚴詞拒絕,雙方形成對峙局面。
日軍進攻盧溝橋示意圖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219團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吁:“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讓日本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后一滴血!”的響亮口號。
對于在盧溝橋戰斗中英勇抗敵的第29軍,全國各界也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送來慰問信、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藥;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墻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
日軍炮轟宛平城
遭到頑強抵抗的日軍見占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到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
7月28日上午,日軍在100余門大炮和裝甲車、數十架飛機配合掩護下,向北平發動總攻。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浴血抵抗,最終寡不敵眾,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譜寫了一首不屈的戰歌。
然而,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仍未能阻擋日軍進攻的鐵蹄。7月29日,北平淪陷;30日,天津失守;整個華北陷入全面危機。
8月13日,日軍開始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打響。為速戰速決,日軍先后投入30萬兵力,動用300多架飛機、幾十艘軍艦,企圖通過占領中心城市來迫使中國在3個月內投降。在日軍的瘋狂進攻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國共兩黨開始緊密攜手共御外敵。
9月,剛剛改編為八路軍的紅軍,又組編為第十八集團軍,進入晉東北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序列。
此時,侵華日軍攻占了晉北重鎮大同及周圍各縣,并企圖突破平型關防線,與雁門關以北日軍匯合攻占太原,進而占領山西全省。為阻止日軍突破防線,閻錫山致電朱德,要求八路軍配合作戰。
中國軍人保衛盧溝橋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中國領導的八路軍總部命令115師于平型關一帶隱蔽設伏,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殲滅日軍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繳獲一批輜重和武器,取得了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首次大勝利,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敗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粉碎了國內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國論”,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也起到了非常直接的支持作用。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到如今,85年彈指一揮間。如果說抗日戰爭是中國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重要過程,那么“七七事變”就是為紀念這樣一個歷史過程所選擇的注腳。
從這個注腳開始,整個中國已經被全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大潮所席卷。時間可以流逝,但是依附在“七七事變”上的歷史警示,永遠不會褪色,寄托在“七七事變”上的偉大民族精神,值得被每名中華兒女珍視和永世發揚。